香港人才战略开花结果。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早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取代新加坡成为亚洲首位,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瑞士、卢森堡及冰岛,这项历来的最高排名充分显示了人才向香港集聚的趋势,为特区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智力资源。肯定成绩的同时,特区政府也需全面检视当前人才政策,进一步加以优化和提升,尤其要给予奔赴而来的各门类人才施展能力的广阔空间,写好吸引人才的下半篇文章,将香港打造成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香港乃至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此次排名是对香港人才战略的最佳认可。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52万宗申请,其中超过35万宗获批,同期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的人才超过23万人,尤其是2022年底开始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效果更十分显著。这些都证明本届特区政府在教育、创新科技及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找对了方向。
提供人才发挥潜能的场景
从细分数据来看,香港此次的进步也是全方位的。香港在所有三个人才竞争力因素——“吸引力”、“就绪度”和“投资及发展”均连续第二年上升。“吸引力”总排名攀升8位至第20位,“就绪度”总排名上升1位至全球第三,“投资及发展”总排名上升1位至第12名。同时,香港的科学学科毕业生百分比继续高居全球第一,财务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管理层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均位列全球第五。
这与香港的禀赋和努力密切相关。“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多元开放的环境和“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是香港广纳英才的扎实基础。五所世界百强大学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的科研创新氛围,也让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更重要的在于政府主动作为,在对标国家对香港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本届政府积极推出多项前瞻性人才政策,致力打造香港成为大湾区以至国家面向全球人才的门户,行政长官李家超更在去年施政报告宣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将人才政策上升到促进特区发展的战略层面。
正是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香港成为全球创科人才开拓和发展事业的理想之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9月1日公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香港的人才政策对此作出了积极贡献。
肯定成效的同时,也要进行反思和前瞻。事实上,香港的人才政策仍然存在不少优化和提升的空间,近来被讨论的“高才通”制度漏洞、续签率偏低以及引进人才对香港社会的贡献大小都值得深思和细察,特别是如何更好发挥引进人才的能力,在为其提供硬件便利的同时,如何充分激发这批人才的潜能,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型期的香港提供更多助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完善的地方。
这需要写好香港人才政策的下半篇文章。香港社会应从高处着眼,充分认识人才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各项人才计划的成效、力度和实用性,适时作出优化,尤其要依托社会各界的能量,让人才能够留得下、有事做、出成果、作贡献。实际上,正处于由治及兴关键时期的香港,有很多可供国内外人才积极发挥潜能的空间,在“金融+科创”的双轮驱动中,无论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都有广泛的场景和项目可以发力。比如被寄予厚望的北部都会区,其集民生、科创和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等功能和目标为一体,大有可为。特区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进行设计,创造更多科研和就业机会,让来港人才积极投身其建设进程,实现小我和大我的共同成就。
“抢企业”“抢人才”良性互动
同时,特区政府“抢企业”的政策也要与“抢人才”形成良性互动。有好的企业就有好的人才,有好的人才将让企业更好,人才和招商其实是一体之两翼,两者相互促进就能实现共同繁荣,香港吸引人才的步伐也会更上一层楼。
人才事关重大,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人才就是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保证。香港有了很好的基础,仍需进一步提升站位,在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上再加一分力气,精准施策,良性引才,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与国家战略的同频互动,这不仅是为香港自身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