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观察/柯克之死与《时代》的血红色封面\梅若林

2025-09-15 05:01: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杂志,用上了一个血红色封面,并且用粗体写着一个大字:Enough(够了)。即使长年枪击案频发,但保守派政治名人查理.柯克在光天化日下遭到枪杀一事仍然震惊美国社会。《时代》的“够了”,反映的是一些美国人的心态,但问题在于,美国的极端撕裂和政治暴力真的“够了”吗、未来还会否发生更极端的事件?这对于香港又有何启示?

  当地时间12日,涉嫌杀害柯克的凶手正式宣告落网。但令人意料不及的是,枪手竟然出生在一个支持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保守派家庭。这名叫罗宾逊(Tyler Robinson)的22岁青年,被同学朋友形容为人“安静”,更是校内的高材生,但他没有在学校出人头地,反倒是选择在大学屋顶,对着他不同意其观点的柯克扣动扳机。

  这不得不让人意识到,美国社会撕裂和暴力政治日常化的程度,已经比人们原本所想像的更疯狂。

  过去美国的撕裂,还尚且停留在驴象之争,但如今看来,即使是同阵营内部,也催生出了不亚于面对敌对阵营的仇恨。更可怕的是,据美媒报道,罗宾逊只不过是因为讨厌柯克和他发表的观点——这种在所有社会都普遍可见的小事,于是就动了杀心。从特朗普竞选时被暗杀未遂,到两个多月前明尼苏达州两宗州议员遇刺案,罗宾逊并不是个别例子。

  在美式民主制度的长年运作下,并没有如美国宪法所写的那样“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而是产生了无数个可知与不可知的“枪击凶手”,这恐怕是立国之时华盛顿等人都无法想像的事。

  美式民主成全球反面教材

  《时代》杂志的血红色封面,反映美国人也确实对现状忍无可忍,但客观情况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罗宾逊被捕后,更加激化美国左右两派的相互攻讦,左派支持者为柯克之死大肆庆祝,对凶手出生于保守派家庭幸灾乐祸;右派支持者则坚持事件是极端左翼策划,例如特朗普至今仍未收回要借事件严厉打击激进左派人士的言论,甚至柯克这个生前备受争议的人物,如今也被保守派捧上了“殉道者”的神坛,变成巩固政治向心力的符号。柯克之死并没有使美国社会重新反思暴力的可怕,反而更进一步令不同政治立场之间的对抗越演越烈。

  《时代》把柯克之死形容是暴力政治蔓延的结果,但事实可能正正相反,柯克之死也许还是暴力政治继续蔓延的又一催化剂。

  美国今天的混乱,其实某程度上也是美国政客们自招恶果。当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这个有多次严重暴力前科的罪犯被捧为“英雄”、特朗普煽动支持者冲击国会并运用总统权力进行特赦、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将香港黑暴称为“美丽风景线”……美国政客一次又一次将暴力当成满足自己政治需要的工具,就是一次又一次向社会释放出“暴力政治可行”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的道德枷锁被逐点卸下,现代文明下的社会规范慢慢回到丛林时代的弱肉强食,包容对话逐渐让步予暴力和谋杀。此情此景,虽然与香港十分遥远,但回首非法“占中”、修例风波,香港何曾不是站在同样的悬崖边?

  有止暴制乱才有今日香港

  现实没有如果,但有时总会难免想像,假如当年香港黑暴爆发时,中央没有及时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特区选举制度没有获得完善、“爱国者治港”原则没有得到贯彻、反中乱港分子没有被法律追究惩治,今天的香港会是怎样一副模样?柯克之死就像在提醒香港社会这个“如果”的结局。当暴力和“违法达义”没有遭到谴责,反而被视作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将变得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将失去最基础之信任;当放任撕裂和“泛政治化”,则社会再无精力聚焦发展,议会只顾区分敌我之别,再无人关心如何为民谋福祉。

  事实上,当年香港确实处于堕入暴力深渊的边缘,暴徒打砸烧、“私了”异见市民、“勇武派”多宗无差别炸弹袭击的图谋,以至是针对警员的刺杀计划等等,若然没有后来的拨乱反正,香港岂止发展,就连居民可以安心度日都谈不上。

  没有当初的止暴制乱,香港决不可能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取得历来最佳成绩,成为亚洲之冠;决不可能成功举办“一国两制高峰论坛”,并吸引数以千计全球政商界重要人物参加。对比美国国内的政治非人化与暴力日常化,我们才能深刻意识到香港现在的发展局面有多来之不易,这不是幸运或偶然的产物,而是这些年来由中央到特区政府,以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香港市民都应加倍珍惜和团结维护。

  无数迹象都正表明,这次枪击案不会是最后一次,柯克更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治环境只会越趋极端,社会撕裂只会更加疯狂,正如不少学者指出,今日的美国已处于“内战边缘”。《时代》的血红色封面或许本意是提出警告,但如今看来,这也可能是对美国未来的预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