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再现“斤变両”㓥客药店。一名内地客上月来港旅游,到一间药店选购手信,药房店员讹称一斤花旗参为680元,切片后变成680元一両,即使享有9折优惠,亦要9792元,收贵13倍。海关接到受害者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行动,昨日拘捕一名27岁药店男店员,涉嫌干犯《商品说明条例》中应用虚假商品说明的罪行。
海关高度关注不良营商手法误导旅客的情况,一直有“放蛇”暗访行动,另外设有快速行动队处理旅客的紧急投诉,即时转介予人员优先处理。国庆黄金周将至,访港内地客将大幅上升,这也是不良商家的活跃高峰期,海关在加强执法及巡查的同时,亦要加强宣传工作,在不同地方的旅游热点派发传单,向旅客解释消费者权益、如何投诉等。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海关执法及搜集情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既有大量对香港景点的推介,也有不少对消费服务的投诉,相关部门可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宣传防诈信息,传播比人手派发单张更广泛,同时也可以在网上寻找有关投诉内容,主动跟进,提高执法的效率。
打击欺客案件除了要加强执法,更要加强处罚。根据《商品说明条例》,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罚款50万元及监禁5年。但事实上,不少判决缺少阻吓力。譬如2023年,尖沙咀一间药店的男店员在出售花旗参的过程中同样玩弄“斤变両”把戏,最终仅被判200小时社会服务令,可说是不痛不痒,难怪类似案件一再发生。还有,店员涉嫌欺诈,药店方面难道可以完全撇清责任?
欺诈旅客事件比例很低,但影响很坏,传播很快。特别是在旅游模式转变、购物不再是重点的情况下,欺客事件只会进一步打击旅客在港消费的信心,破坏的是整个业界的形象,影响的是整个香港的利益。过分仁慈的判决,只会成为对不法行为的变相鼓励,唯有加重违法成本,才能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