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提出扩大本港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由相当于本地学额四成增至五成,这是提升香港教育枢纽地位、打造“留学香港”品牌的重要举措。有人担心影响本地学生升学机会,这完全是误解。
院校招收本地学生及非本地学生,是完全不相关的两套系统、两条轨道。行政长官李家超指出,现时政府每年提供15000个学额给本地生,这个数目不会改变。事实上,有关学额自2012/2013年起落实,十多年来没有调整过,当年的文凭试考生超过8万人,近年的文凭试考生徘徊在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本地生升学的机会显著增加。
若考虑本地生升学途径多元,包括海外升学及报读副学士课程,而八成副学士衔接大学教育,现时香港年轻人升读大学的比例高达五成或以上,足证本地生升学的机会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呈不断上升之势。
至于特区政府扩大招收非本地生比例,是考虑到非本地生对赴港升学反应踊跃,顺势而为。然而,五成是上限,而不是目标。具体到每间院校能吸纳多少非本地生,视乎各校师资力量及宿舍数量等客观条件而定。特区政府鼓励院校扩张宿舍,并支持业主将酒店或写字楼等商业楼宇改建为学生宿舍,这是扩大招收非本地生的前提所在。
还有,与本地生升学享受政府资助不同,非本地生完全是自费,库房没有支出。现时资助学位的每年学费是42000元,已很多年不变,非本地生的学费则不时调整,今年有院校收取的非本地生学费达到19万元。院校有了这些资金,可以聘请更多优秀的老师,可以建设更好的教学楼、实验室,可以设置更好的课程,本地生将因此受益。
再者,香港打造“留学港”吸引全球各地的年轻人,既可以拓宽本地生的视野和社交圈子,也能提升香港的国际声誉。不少非本地的优秀人才将留在香港工作,这对香港人口年轻化及推动创新经济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