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打造国际教育枢纽 完善配套多方共赢\王惠成

2025-09-20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年,特区政府致力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推出一系列措施,打造“留学香港”品牌。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宣布,由2026/27学年起,政府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增至50%,吸引更多海外学生来港升学,加快推动香港教育国际化。

  自政府提升非本地学生限额一倍至40%以来,各大学积极招收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及东盟国家的学生。随着政府进一步放宽非本地生的限额,相信能够鼓励院校招收更多非本地生,不仅有助大学多元发展,亦能够拓阔本地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国际生比例是不少世界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非本地生比例,有助香港大专院校在全球排名中更具优势,吸引更多优秀师资和研究资金,形成良性循环。非本地生毕业后如选择留港发展,亦可在创新科技、金融、医疗等领域作出贡献,推动本地产业升级转型。

  循序渐进取录非本地生

  尽管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关注相关配套能否同步跟上。本人期望政府和大专院校加强相关配套,保持教学质素,确保本地学生的学习机会不受影响。各大学亦要充分考虑本身条件是否足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录更多非本地学生。

  事实上,本港大学的宿位长期供不应求,本地及非本地生均难以申请宿位,影响校园生活及学习体验。如非本地生人数大幅增加,而宿舍供应又未能配合,势必加剧宿位竞争。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效能。

  除了宿舍外,其他校园设施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运动设施及学生辅导服务等,同样面临饱和的压力。教授及导师的工作量亦会相应增加,从而影响教学和研究质素。这些都是大学管理层和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否则会损害本地生的学习福祉。

  为此,本人建议政府与大专院校携手合作,多管齐下,确保能够同时照顾到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需要。首先,要增加教学资源投放,并加快宿舍扩建,保障所有学生基本住宿及学习需要。施政报告提出增建学生宿舍供应,包括扩展“城中学舍计划”,无疑值得肯定。本人期望政府能够进一步拆墙松绑,提速提效,大幅增加宿舍供应。

  加强语言生活等支援

  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教学人手及支援人员也需要同步增加,确保教学质素及师生比例维持高水平。同时,“北都大学教育城”的规划也应加快落实,以应对长远的发展需求。大学亦应投放更多资源,举办各类型的文化交流和共融活动,鼓励本地与非本地学生互动,共同建立一个多元共融的校园社群。院校亦应加强为非本地生提供语言、生活等方面的支援服务,协助他们更快融入校园。

  增加非本地生限额,有助香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对经济及社会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只要政府与大学能妥善规划,逐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保障本地生权益及教学质素,相信能够达至多方共赢,推进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香港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教育竞争力。

  教联会副主席、沙田区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