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会内外/善用额外工程拨款 兼顾惠民生助行业\陈克勤

2025-09-22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报告继续围绕“拚经济、惠民生”两大主题,提出了诸多改革措施。特别是在北部都会区方面的产业战略和招商新策,令社会见到政府改革的魄力,值得赞赏。但另一方面,香港经济的复苏步伐,亦出现“同城不同温”的行业差异,需要政府透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向艰难行业“雪中送炭”,以让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市民。

  事实上,李家超特首在施政报告中,亦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旨在为困难行业和企业带来帮助。在支援中小企方面,特首提出11项具体措施,帮助受影响的中小企渡过难关。其中,特首决定在未来五年平均基本工程开支1200亿的基础上,额外再拨出300亿元,加大工程项目开支,以支持本地建造业及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针对性投入直接带动经济

  对于此次的政策构想,特首表示由于政府财政方面仍有压力,如派发消费券需花掉300亿元,因此把款项预留在工程项目中,以补足私人工程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引入新兴产业,带动就业。对此笔者十分认同,让政府公帑更有针对性地投入现时出现困难的行业之中,对于保证就业和带动经济都能起到直接效果。

  然而,政府亦须考虑到,透过基建工程等投入发展新兴产业并不能即时解决部分行业的现时困境。新兴产业的发展,真正对香港经济发挥正面效益,惠及更多普罗大众,更是一个长时间的战略工程。因此,如何使用额外拨出的300亿工程开支,更须从为困难行业带来即时效益进行考量。在政府财政连年赤字的情况下,包括医院扩建、社区会堂、上坡升降机,甚至学校、医院维修等中小型民生工程都被迫暂停或押后。而额外拨出的300亿工程开支,都可考虑用于社区的民生工程项目上,让市民感受到政府对社区民生的重视和关爱,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投入到更多中小型工程项目,亦能令建造业的中小型企业有更多机会,给予他们维持发展的机会。香港建造业中小型企业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大量维修、保养、中小型改善工程的角色。但近年由于大型基建项目放缓,私人楼宇工程减少,他们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会由大型建造公司承建,中小型建造公司难有机会。小型的民生工程项目分布于全港各区,能够更均衡地让不同地区的中小型建造企业受惠,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型承建商。上述举措不仅可以加快改善市民生活质素,更可以为这些中小型建造企业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达到“保就业”及“惠民生”的双重效果。

  务实灵活回应社会诉求

  此外,对于中小型民生工程项目,行政与立法机构都已有针对性快速审批机制,令项目能够更快启动,更快为相关从业者及中小型企业带来实质帮助。此举更能向社会释放一个明确信号:即使在财政紧绌的情况下,政府仍然重视基层市民的生活质素,并愿意以务实及灵活的方式回应社会诉求。

  特首在施政报告开篇便强调,“改善民生是我施政的最终目标,让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多收入、长者有更好照顾、青年有更好发展。”如何让公帑用得其所,令资源分配更贴近市民所需,应是政府落实政策时必须仔细考量的重点。今次新拨出的300亿元若能够将部分投入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型民生工程,相信将更好体现上述理念,令香港经济复苏的成果更广泛惠及社会每一个阶层。

  民建联主席、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