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9月19日,特朗普宣布自9月21日起对经H-1B签证计划(类似香港的“一般就业政策”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入境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每人需支付10万美元的申请费用。凡未有支付该等费用的申请人,将被拒入美国工作。由于政策文句语焉不详、“诘屈聱牙”,该政策显著影响跨国公司在美营运──不少美国企业有需要急召在外休假或出差的外国员工回国,甚至导致赴美航班价格一时居高不下。
加强宣传各项人才计划
特朗普总统意欲何为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单站在一个跨国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事对于香港这样位于美国以外的营业地点,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身为一位在世界各地聘用员工的雇主,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向这些受困于H-1B签证问题的雇主和人才,加强宣传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吸引他们来港投资和发展。
笔者就此提出三点论据:
第一点是现在的主要H-1B雇主,多数从事金融、互联网等契合香港未来发展需要的策略性产业。
H-1B计划设有营利机构每年新引进8.5万人的配额。根据美国公民与移民事务局统计,算上无需配额的非营利机构,全美每年循H-1B引进约10万名外国人才(2024年10月到2025年6月共批准7.7万人),分布在各行各业。这7.7万人当中,以“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占最多共3.2万人,“教育服务”1.1万人、“资讯”0.7万人、“制造”0.7万人、“金融保险”0.5万人。其中,单是世界零售业龙头亚马逊,就循H-1B引进了2691名各国人才;微软引进了1090名;高盛引进了626名;大通银行引进了388名。笔者的小公司也有幸躬逢其盛,能在其中抢到一两个循H-1B引进外国人才赴美工作的配额。
第二点是H-1B申请手续严格,人才真实性等同获得美国政府背书作保。获批H-1B本身是一个极强的信号,相当于美国政府预先对受益人(拟按此计划赴美工作的人才)的简历和申请人(雇主)的实力和资料的真确无讹,作出了强有力的背书。
笔者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家父教导说“如果你有一位伯乐,哪怕最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事,你也可以借这个伯乐的欣赏去找第二位”;笔者在内地是考“少年班”出身,最后正是循这一道理“剑走偏锋”,凭内地大学的录取打动美国大学,从而赴美发展。
读书如此,工作亦然。世界各地对“人才签证”的申请要求大致相似;换言之,获批H-1B的赴美人才,一般也符合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的硬性条件要求。单就预计薪酬来看,每年经H-1B引进的这10万人往往薪酬优渥,符合“高才通”等计划对申请人年薪的要求。H-1B设有6万美元年薪的最低工资要求,而实际来看,首次获批H-1B的申请人的中位数年薪在13万美元;H-1B计划6年周期结束,申请绿卡最终获批留在美国长期发展的申请人,中位数年薪更是超过30万美元。其中首次申请年薪超过32万美元(约250万港元)的申请人,也不在少数。
第三点是H-1B需要雇主背书,因此除了“抢人才”以外,还可一道“抢雇主”、“抢投资”。H-1B作为雇主提名身份,需要雇主配合履行一系列法律手续(如向美国劳工部提交“劳工条件申请”)。根据笔者请人经验,大概整个流程需要1万美元左右的费用和半年时间左右。在申请过程中,雇主和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绑定关系。因此,此次H-1B事件不但影响人才赴美发展,也大大影响美国企业的业务发展规划。
但是,在IT和金融等行业当中,如今远程工作、视讯会议早已大行其道,“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亦不在少数。只要工作允许远程,人才在哪里都能大展拳脚。事实上,在美运作的跨国企业早已经开始将那些获得僱佣,但因种种原因被拒签的外国人才,转岗到加拿大或其他海外地方的办公室,继续工作。
“整体迁移”助力“抢人才”
因此,只要雇主乐意在香港设立分公司,人才就不至于说“到了香港找不到工作”。事实上,像亚马逊或者高盛这些依赖全球人才的公司(特别是科技和金融巨头),业务早已是遍及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各地。换言之,如果能够为这些本来在美国配对的人才和雇主,提供“整体迁移”香港的服务,令他们改为在香港配对的话,香港除了借此得到一批人才,还能得到与这些人才相匹配的雇主和投资。
古语云“雪中送炭,绝渡逢舟”。无论是对于国际人才,还是跨国企业而言,营商环境始终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的友善与否,更是直接决定人心向背。国家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凭借友善、热情、专业、“急人之所急”的态度所争取来的外来人才和投资,往往会形成持续数十年乃至一辈子的挚诚友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古语有云“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一或失之,噬脐无及”,意思是在这种事关人心的重要时候,一定要抓紧机会,否则错失了就会追悔莫及。香港如果能抓住美国自毁长城、跨国企业阵脚大乱的难得机会,从美国“抢来”一些人才、企业和投资,势必对香港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