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建议/从“文化展示”转向“产业创造”\胡恩威

2025-09-24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西九文化区需转型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更好结合香港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

  香港西九文化区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推动西九文化区及本地文创产业多元发展”,这为西九发展指明正确方向。笔者认为,西九需要从“文化展示”转向“产业创造”的发展新思维。西九文化区原来的运营模式是依靠商业活动补贴艺术文化开支。然而,现实情况是商业收入“未到位”,而文化开支却持续增加。

  西九文化区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2024/25财政年度,管理局的基本收入按年下跌18%,从上一年的10.61亿港元减至8.71亿港元。其中,门票收入同比下跌23%,企业对企业收入(包括筹款和机构拓展等)分别减少30%和12%,利息收入也减少24%。只有租金收入保持稳定,但远不足以抵销整体亏损。

  尽管M+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多个展览,共吸引超过1500万人次参观,比预期多出26%,场地出租率也近乎百分百,但却是“旺丁不旺财”。西九文化区面临着全球文化艺术机构的共同困境──文化设施本身难以盈利。昨日获行政长官委任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的陈智思曾表示,美国艺术馆依靠大基金资助,欧洲靠政府补贴为主,而香港则是靠地产收入补贴文化设施。

  重新定位创新合作模式

  西九文化区规划之初,整体最高地积比率定在相当低的1.81倍。这与九龙区7.5倍的地积比率相比,可说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低地积比率限制了西九文化区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潜力。正如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所说,适度增加西九地积比,“一来可增加文化设施的面积;二来可增加西九的商住面积,带来额外收入;三来也可带来足够的人流;四来亦可纾缓市区严重的土地荒”。西九文化区的管理模式也值得反思。虽然初衷是避免政府限制文化艺术界发挥创意的体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的影响仍是很大”。

  西九文化区需要重新定位,从单纯的“文化展示”转向“文化产业创造”。

  要推动本地文创产业多元发展,西九应当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硬件空间,开发更多文化投资机会。根据原先规划,需要兴建更多文化硬件,如10000人的演艺场地和会展空间,这样才能使西九文化区成为香港文旅产业发展的平台。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计划举办更多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大型活动,包括第二届“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2026年年会”等,这些活动有望提升西九的国际影响力。

  西九文化区需要创新合作模式,强化与内地和亚洲文旅集团及专业演艺的合作。施政报告提出,M+将与国际知名博物馆联合策展,并筹划《大状王》进行更多内地巡演,将其打造为经典长演音乐剧。

  西九还应发挥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优势。通过与内地和亚洲文旅集团的合作,吸引投资和专业知识,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和市场。特区政府已与20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为西九文化区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现在需要的是将这些协议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

  西九文化区需要清晰未来五年的财政安排。目前,西九已获政府批准出售区内住宅发展项目,但项目预计最快明年招标,2032年落成,资金进账仍需时间,短期内仍需透过银行贷款、发债等方式来融资。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西九文化区的长期规划和发展。

  未来可强化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领导角色,使西九文化区更加专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将继续加强全方位的内容制作能力,扩大制作及委约文化品牌(IP)的范畴,涵盖原创展览、表演艺术节目及文化活动,为西九发展成为世界级文化艺术枢纽奠下稳固的基础。

  打造文化产业融合引擎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去年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为文化艺术政策的长远发展订下清晰方向,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西九文化区应与文旅局和艺发局建立更加明确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合力推动香港文化产业发展。

  西九文化区需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的可行路径。短期内,可以加强文化艺术产业,如提供拍卖品收藏香港或评鉴服务,所得收入都可以帮补西九开支。中长期来看,应当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产业链齐全的区域,包括创作、制作、展示、交易等各个环节。施政报告提出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吸引更多国际拍卖行、画廊及专业人才落户,这是正确的方向。

  西九文化区面临着现实的挑战:接近7.7亿港元的财政赤字、收入减少18%,以及住宅项目需要等待招标的资金周转期。但转机也在显现,政府已批准西九出售区内住宅发展项目,施政报告明确予以更多支持。明年西九艺术公园海旁的新码头最快年底启用,预计开办往来中的渡轮航线;2026-27年,艺术广场大楼将落成——这些发展将为西九带来新的机遇。

  西九文化区的未来,在于能否从纯粹的文化展示场所,转型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这才是香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最佳结合点。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