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横扫香港,天文台今年内第二次发出十号飓风信号。虽然“风王”破坏力惊人,但特区政府临危不乱,作出超前部署,各部门高效落实,社会各界齐配合,确保香港安然度过这次挑战。这场“战风记”展现了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和水平,体现了香港完善的抗灾机制,反映迈向由治及兴阶段的香港新面貌。
“桦加沙”袭港,不少人都将之与2018年的台风“山竹”比较,过去两天甚至不时可见有人说“桦加沙”风力不及“山竹”。会有这种感觉,背后固然有其客观环境因素,例如“桦加沙”在第二次眼壁置换后风速有所减弱,掠过香港时采用了略为偏西的路径,避免了最坏情况。但除此以外,香港之所以能成功度过这次风灾,更重要还是靠着社会上下团结一心的主观努力。
首先是特区政府超前部署。从上周中旬开始,天文台已经密切关注“桦加沙”的形成和移动路径,在相当早期的阶段已向市民作出警告。政府也随即启动动员计划和应变机制,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在充分准备及全方位部署下,迅速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以全力减低“桦加沙”对市民的影响。
在周一,教育局提早宣布所有学校停课两日,所有临时收容中心在早上开始全面投入运作,而相关部门亦在短时间内完成约240个地点的检查和清理工作,又针对大埔林村河、鲤鱼门等水浸黑点,放置了临时充水式挡水坝、加高挡水板、堆放沙包墙,并提前在高风险区派发4万个沙包。
超前部署高效执行
政府的准备工作横跨不同部门,而且深刻吸取了过往应对天灾时的经验教训,以极高透明度向市民发放重要资讯,让社会各界提早做好防灾和应变准备,避免在打风当天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正因政府有全方位而周详的考虑,过去两日香港才能在台风吹袭之下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情况。
其次是高效和专业的执行能力。就算做好充足部署,水浸、塌树、停电等情况依然防不胜防,考验各部门的即时应变和抗灾能力。为应对不可预料的紧急情况,政府这次投入大量人力。例如渠务署配置了200队应变队伍,在高风险区投入9部排水机械人;保安局旗下警队增派额外2000人候命、消防处部署1000人及80辆消防车候命、医疗辅助队及民安队逾1000人候命、特务警察500人候命、飞行服务队在有需要时将飞入风暴地区获取气象数据;土木工程拓展署亦把应急当值人员增至100名,协助居民领取与放置沙包。
在各部门随时候命之下,各区灾情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处理。如多宗水浸个案,大多都在一至两小时已经处理妥当,不至对居民或主要干道造成影响。而树木倒塌、山泥倾泻等问题,也在消防署、路政署、运输署的紧密配合和通宵工作之后,完成清理阻塞主要路段的障碍物,确保交通畅通和救援路线不受阻碍。为加快处理倒塌的树木,发展局早前更物色了50多幅政府土地,供各部门在就近临时摆放相关杂物,稍后再安排送往堆填区。
同时各区区议员、地区“三会”委员及关爱队亦悉数出动,向居民发放最新天气资讯,并协助有需要住户,特别是受严重水浸影响的独老和双老住户清理积水和复原受影响的家居。至于滞留香港的旅客,机场方面也在打风期间处理了约600航班,成功让客运大楼禁区内的所有乘客登机或离开。对于其他受影响旅客,机管局亦为其派发基本物资,还包括棉花糖、爆穀等零食和为小孩提供玩具和画笔,可谓展现了香港国际机场的服务水平。
齐心协力团结抗灾
这次市民觉得“桦加沙”破坏力不及“山竹”,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各部门落实部署更到位,大多灾情在刚出现不久就已经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学校、企业也在政府通报下提前做好相关安排,令学生、打工仔不必到打风当天才面对需要通勤的混乱。当损害被最小化,“桦加沙”的“威力”自然有所减弱。
最后,则是香港市民团结一心应对风灾的态度。虽然香港不是第一日打风,但以往每逢台风袭港,总少不免会出现各式各样对政府部门的批评。但对于这次的“桦加沙”,绝大多数市民都点赞政府的提早部署,各界齐心协力筑起安全防线,例如不同的地区力量主动协调社区资源,协助居民加固门窗、准备应急用品,并协调市面物资,以免出现粮食短缺。
周二下午,有母子在观浪期间被巨浪卷走,最后由一对渔民父子第一时间驶船前往救人,岸上多名途人亦协助安抚受惊幼童。虽然这是个别事件,但这种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精神,无疑是港人能够保持临危不乱的关键之一。
当然,抗灾并不存在完美的应对方案。持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应变能力,更好利用先进科技,进一步提升市面复原效率,是特区政府为应对“下一次桦加沙”必须开展的工作。唯有在抗灾工作的顶层设计上也做好超前部署,香港在天灾面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