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以独特优势绘就融入国家战略清晰路径\叶建明

2025-09-26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殷切期望,更是香港自身实现更大发展、开创更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

  过去一段时间,尽管社会对此方向已有共识,但部分人士对于“如何融入”“从何处着力”仍存有迷茫,对如何用好香港独特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升自身动能,实现同步发展的具体实践,存在一些疑虑。

  行政长官李家超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以系统性的规划和务实进取的姿态,正面回应了这些关切,为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勾勒出一幅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行动蓝图。

  发挥香港双向平台作用

  此次施政报告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务实”与“进取”并重。报告不仅提出原则性方向,更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依据香港所能,提出具操作性的落实方案。

  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例,在内地企业“出海”步伐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服务“走出去”的内地企业成为香港的重要机遇——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的境外企业已达1.9万家。特区政府提出驱动“引进来、走出去”双向策略,发挥香港作为“出海”平台的作用,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

  值得肯定的是,施政报告以具体举措推动战略落地。随着越来越多内地企业走向国际,香港高度国际化、拥有与海外接轨的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服务的优势更加凸显。

  为破解以往两地信息不对称、供需错位的问题,特区政府将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整合投资推广署、香港贸易发展局及驻内地办事处资源,组建一站式平台,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将亲自督导专班工作,协调各政策局及机构,为企业制订多元方案,切实推动合作落地。

  此外,“引进来”方面也有务实部署。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财资中心,进行跨境结算、汇款和融资等业务。为增强吸引力,政府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优化相关税务宽减措施的研究。这种“接地气”的规划,使“融入”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成为可操作、可参与的具体行动。

  服务“走出去”企业,对香港而言是重大机遇。一方面,香港可借此拓展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业空间,伴随企业“出海”步伐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依托“一国两制”下的低税制、普通法体系、国际金融中心等优势,吸引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和财资中心,进一步增强香港“总部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自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打造为“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以来,香港已经吸引更多企业进驻香港。2024年外地驻港企业在香港共设有超过1400间地区总部,其中逾300间来自内地。随着更多内地海外企业在香港成立地区总部,将有助于带动香港整体经济,包括零售餐饮、旅游酒店、写字楼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天,香港独特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有了更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跳板”,更在于其作为国家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打中企全球化服务枢纽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香港需进一步强化“超级联系人”角色,提升“超级增值人”的地位,深化与内地及海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携手打造“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枢纽”,实现内地企业走到哪,香港服务跟到哪。

  施政报告的进取心,还体现在香港对自身角色的更高定位。报告不再将香港视为被动的受益者,而是突出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组成部分的能动作用。通过建设“出海”平台,香港既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独特力量,也在服务国家所需中提升自身产业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这份施政报告以系统谋划、具体措施和主动精神,有效回应了“如何融入”的疑问。它表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绝非简单的政策对接,而是一个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深度功能重塑的战略进程。以务实锚定方向,以进取开拓新局,香港必能在国家发展的宏伟画卷中,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自身发展新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