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行政命令,将H-1B签证费用暴增至10万美元,震动当地科技界。H-1B签证旨在吸引高技能外籍人才,过去助力微软CEO纳德拉和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展开职业生涯;其中印度申请人占71%,中国则以11.7%位居第二。
这项政策虽声称保护美国劳工,但实质上损害美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能力,削弱其创新引擎。大型科技企业或许能负担这笔费用,但多年来支撑美国创新的初创公司却难以承受,无异于自损竞争力。笔者认为,香港可乘势而上,透过“内联外通”强化自身优势,确保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成为人才聚集地、企业“出海”桥头堡和区域融资中心。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排名第10位。中国在创新产出方面领先,2025年排名第5位;品牌价值达1.8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2,尤其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技术领域表现出色。中国自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已快速追近美国(第3位);香港也凭借成熟的市场及制度位列第15位,上升3位。笔者认为,美国一系列自损一千的政策正好让中国乘势而上,强化全球人才吸引力。香港作为中国对外门户,更不能置身事外,须持续发挥桥梁作用。
香港自2022年推出“高才通”计划以来,已吸引逾14万宗申请,约11万宗获批,近10万人抵港,但近期数据显示申请数字出现下降趋势。
人才汇聚带来创新动能
笔者认为,一方面固然可持续监察计划留港的比率、逐步调整,但目前招才政策的核心问题在于依然流于被动宣传:有关部门接触各地仅强调香港固有优势如健全法制、简单税率和资讯流通,却缺乏针对性、主动出击的策略。近期哈佛大学学生因美国签证问题转来香港就读,便是因本港大学主动出击而成功的例证——香港可把握机会吸引更多精英,强化作为人才聚集地的地位。
企业层面同样需“内联外通”,这是香港长远作为国际城市的保障。日前行政长官李家超就在施政报告中强调,随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内地企业“出海”步伐加快,香港将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整合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和驻内地办事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跨境金融、税务优化、财资中心设立和碳排放核算,助力满足国际绿色贸易要求。这不仅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区域总部,还能聘用香港专业服务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国际品牌。当人才汇聚带来创新动能,企业“出海”则可强化香港作为桥头堡和融资中心的角色,贡献国家“双循环”战略。
巴以冲突持续加剧,英、法等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导致欧洲与美国分歧增大,同样为了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开辟空间。欧洲是香港第三大贸易伙伴:香港如能把握自身多年来建立的人脉及企业网络,在碳交易、绿色科技和医疗创新等领域绝对有条件创造更大的合作机遇。
主动接触目标机构和人员
要提升香港在企业与人才“内联外通”的角色,重点在于主动出击:现在招企业招人才过于依赖香港的既有条件吸引对象,却未深入了解企业与人才的痛点,提供定制解决方案。这在全球竞争中已显不足。
笔者建议政府考虑整合投资推广署、引进办及人才办等资源,主动出击接触目标机构,聚焦总部经济、急速扩张的新兴企业及顶尖院校,为香港创造就业和产学研机遇。
此外,特区政府应与企业合作,拟定全球人才目标清单,为他们提供专属政策包、包括子女教育措施等,主动吸引顶尖专才来港。为降低生活成本,应在北部都会区发展人才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留港满一定年期的创科人才,鼓励他们扎根并开枝散叶。
在企业方面,香港可发挥在知识产权、供应链管理和贸易融资的优势,全方位助内地企业“併船出海”,并支持在港建立运营中心。有关部门可赋权上述办公室针对企业需求提供针对性措施,如税务优惠或跨境机制,让香港从被动门户转为主动桥梁。如此一来,方可确保香港长远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
“内联外通”是确保香港长远国际地位的关键。在全球人才与企业争夺战中,香港固然拥有独特优势,但不能满足于此,需要从被动转向主动,方能持续吸引全球精英,助力国家创新发展。
全国青联委员、公共政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