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评后浪/香港数据潜力有待充分释放\张天灏

2025-09-27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全球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数据已不再仅仅是资讯,而是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并驾齐驱的核心生产要素,更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香港虽坐拥丰沛的数据资源,但在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市场化配置上,却面临着众多挑战。笔者认为,与国家“数据强国”的宏大战略相比,香港的数字化、智能化步伐仍有加快的必要。

  自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明确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目标后,特区政府其实也有清晰的战略呼应与部署,2022年发表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便被列为四大核心发展方向之一。2023年底发表的《香港促进数据流通及保障数据安全的政策宣言》更是为数据治理确立了核心原则:在“数据为民”、“数据赋能”的同时,更要确保数据安全与个人私隐保障。

  可用性与流动性两大掣肘

  这些顶层设计,不仅体现了特区政府的决心,更旨在充分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将香港打造成一个开放、安全且高效的数据枢纽,促进香港创新科技、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香港成为国际数据港,推动融会国内外不同数据的相关产业在香港蓬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于2024年成立的“数字政策办公室”,清晰地传达出政府已将数据治理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非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尽管香港拥有坚实的基础,但香港充沛的数据资源的潜力并未被充分释放,而这主要体现在公共数据的可用性与商业数据的流通性两个层面。在公共领域,尽管政府自2018年起推行开放数据政策,并已通过“资料一线通”平台开放了超过5200个数据集,以及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提供逾700种空间数据,但相关数据的价值仍未被充分利用。

  而更深层次的障碍在于商业数据的“孤岛效应”。香港的金融、物流、医疗等支柱产业蕴藏着海量高价值商业数据,这些数据却因缺乏有效的共享与协作机制,如同被高墙围堵的“孤岛”。企业基于对数据安全的顾虑和商业竞争的考量,往往不愿将其核心数据开放。这严重阻碍了数据的规模化汇聚,难以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效应,从而限制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潜力。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可考虑从多方面着手,构建以数据要素的核心引擎。在技术赋能方面,政府可大力投资数字基础设施,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硬实力”。例如,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以及北区的沙岭数据中心建设、由香港科技大学领导、多间大学共同参与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等等,目前都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算力要求,并专注不同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当局有必要考虑长远的基建建设需要。

  推动跨境数据双向协作

  在推动数据流通的机制建设上,香港则可透过制度创新与跨境协作双管齐下。金管局推出的“商业数据通”已初步见效,便利了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分享数据。随后推出的“授权数据交换闸”更进一步强化了公私营数据的融通。在跨境层面,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成立的“粤港共建智慧城市群专责小组”,正推动两地在数据标准上的衔接,极大便利香港居民的“北上生活”消费,并为本港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但值得一提的是,数据的跨境流动不应仅是单向的“北上”,更是双向的互惠互利。随着更多内地数据(如电子支付、消费行为)经授权后流向香港,将有助于香港商家更精准地掌握内地旅客的消费偏好,从而优化产品与服务,吸引更多“南下”消费。这种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将为零售、旅游、餐饮等行业注入新活力,开拓全新的数字经济增长空间。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将香港全力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做好数据治理、开放流通及安全应用,是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场数字的浪潮,考验香港的智慧与魄力,但只要能够精准把握、果断行动,必将在全球数字经济的新版图中,继续书写属于香港的传奇。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