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对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设置专项规划,以高规格统筹、创新性模式为香港发展“开新篇”。
特区政府于2023年10月公布了《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被视为破解香港住房、医疗、就业等民生难题,推动青年发展的新引擎。但自纲领公布以来,建设进度未如社会热切期望。部分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分析把脉这一问题并归结为三点:
一是管理职能分散。特区政府先后成立了“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和“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这些机构只能发挥协调职能,不具有决策和行政审批职能,北都发展所需资源仍由不同部门审批,机构层级低、信息传递存在梗阻、统合各方能力弱。
二是建设速度缓慢。自行动纲领公布以来已经一年半,许多基建项目还停留在纸面上。有业界专家表示,香港建设一条23公里长的道路需要12年,而广东建设一条30公里长的跨海通道仅需5年。从设计到施工、验收的各项流程拖沓,尤其是不同部门的审批程序耗时长。
三是工程造价昂贵。北都建设中基建需求庞大,规划了多条跨境铁路、港铁支线、公路干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和大量住宅、商业、科研设施等,这些工程涉及土地平整、地质处理、环保评估等复杂环节,且香港工程成本(不计地价)位居亚洲第一,是深圳的5至10倍,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高规格统筹简化程序
可喜的是,新发表的施政报告明确表示会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并为此推出系列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在笔者看来,对于北都发展的难点和堵点,李家超特首正下大力气针对性加以解决。
亮点一:统筹机构高规格。北都发展委员会由特首直接领导,下设三个工作组,大大提升政府内部和社会各界对北都开发的重视,更聚合跨部门间协调能力,齐力攻坚、一抓到底。
亮点二:行政程序大简化。为北都设立“特区式”专属快速审批制度、灵活批拨土地,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设计不同融资方案,可灵活采用不同的建筑技术和设备等,都有助于拆墙松绑、提速增效,让规划蓝图尽早转化为实体成果,以吸引企业落户和投产。
亮点三:分段多元快开发。深圳前海首创了“梯级土地开发模式”,对于尚不成熟或未明确用途的土地,通过0.5、1.5级开发建设绿地、公园、简约房屋,快速形成城市形象;对于具备条件的土地进行2.0阶段精细化建设,包括住宅、写字楼、服务配套等,形成城市标准形态。北都此次试点推行“分阶段开发”,容许初期先建设和营运具先导性设施,如零售、娱乐或会议展览等吸引人流和产业,以“战略留白”的理念小步快跑,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势需要滚动发展。
今年以来,特区政府一直在加快北都的开发建设,加快项目审批程序;加快征地、平整土地,加快河套香港园区、新田科技城的土地交付,为创科发展提供载体;加快招引企业,努力推动产业进驻,已有近30间企业深入商谈落户;进行洪水桥、粉岭北、新田科技城三个“片区开发”试点,更好地借助市场力量,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为加快北环綫建设引入一系列新做法,包括“引入内地标准、做法及资源”,降低造价提质增效。施政报告为这些特区政府已经付诸实施的行动再按下加速键。
将成“双城三圈”核心地带
随着施政报告的出台,北都加速发展已成为香港各界的共识。李家超特首决心坚定,“北部都会区已经从铺垫阶段走入发展阶段,不容许在时间或程序上输给对手,工具箱别人有的我们都要有。”政府各个部门合作热情高涨,发展局与其他政策局、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引进办)及投资推广署等携手合作,共同推广北都,落户企业数量未来更会不断上升,“将有爆炸式发展”。企业投资参与意愿积极,包括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信和置业、会德丰地产、华懋集团、太古地产等知名地产商提交片区开发意向书;内地央企行业龙头如华润、招商局、中信、中国铁建(香港)、中海外等公司均在各自领域积极投身建设。社会各界对北都发展充满信心,多个政团社团、商会、专业界人士表态支持,民建联认为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等措施对推进北都发展有极大帮助,香港中华总商会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北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深度融合,香港测量师学会肯定北都引入“按实补价”机制,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北都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双城三圈”的核心纽带,依靠创新科技、现代物流及高端专业服务等产业,一方面与深圳加深融合,发挥“双城”联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建构全新产业布局,开拓多元就业发展机会,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助力香港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