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这片承载着香港未来的希望之地,正以改革之姿开启发展新篇章。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成立由其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通过制度创新、程序简化、建造方式革新及订立专属法例等举措,全速推进这一重大战略。
近日,在北都发展委员会及辖下三个工作组的积极推进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的研究已开始启动。这部专为北都量身定制的法律,将采纳有别于本港其他地区的城规及环评标准,预计明年初可提出具体法案进行咨询,为北都发展扫除制度障碍。
构建香港“第二经济引擎”
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发展的核心战略,其意义远超土地与住房问题的解决。它将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构建香港继“维港都会区”之后的“第二经济引擎”;它将提供大量住宅单位,成为缓解住房短缺的“金钥匙”;更将凭借与深圳接壤的区位优势,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项目,推动香港从“单核”发展迈向“双轮驱动”的新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
面对这一宏伟蓝图,特区政府的改革决心显而易见。然而,实现目标从来不会一蹴而就。此时,回顾深圳的发展历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宝贵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从边陲渔村跃升为国际创新之都,靠的正是改革突破的勇气与战略远见。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制度创新,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在发展过程中,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框,为创新活力开辟空间;更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布局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规划高科技园区、举办高交会、引进风险投资等举措,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1987年的深圳市政府人员访问香港时,曾向港英政府询问科技发展方向,得到的回答是“那是民间的事,政府不管”。而深圳选择了政府主动引导产业升级的道路。这段历史插曲,至今仍发人深省。
不可否认,此前北都发展速度不如人意。李家超早前已明确表示“心急如焚”,需要拆墙松绑。为此,今日的北部都会区建设,正需要深圳这样的改革智慧与战略魄力。从深圳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制度创新释放的发展动能,看到了政府引领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更看到了打破常规、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充分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加快北都专属法例及其他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工程,不仅是政府的施政重点,更是关乎每位香港市民福祉的家园事业。在法案咨询即将展开之际,我们期待各界人士踊跃建言,凝聚共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市民和各界的耐心配合与共同参与。唯有官民同心、群策群力,才能让制度创新的红利充分释放,让北都蓝图早日化为现实。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征程已经开启,以改革为斧,破制度之冰;以创新为帆,驭发展之舟。这不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当香港汲取过往经验,凝聚改革共识,北部都会区必将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的香江传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