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评后浪/香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契机\罗 崑

2025-10-07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浪潮汹涌的背景下,香港如何抓住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突破新局面,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香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数年,特区政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做了大量工作。截至2024年,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已为超过200家有潜力或具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落户或扩展业务提供支援,引进办至今共引进了84间从事前沿科技的重点企业,预计未来数年合共为香港带来约500亿元的投资,创造超过2万个就业机会。

  建立湾区产学研投协同机制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将会是国家在“十五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3年香港“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的增加价值达768亿元,较上一年上升7.6%,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6%,显示香港新型工业发展已初见成效。政府并透过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申请门槛,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等举措,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

  在人工智能领域,政府承诺在2025年底启用AI超级计算中心,并成立“AI效能提升组”的督导下,在明年内就公务上的数据分析、客户服务及文书工作等推出不同AI工具。同时,预留10亿元在明年设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AI上游研发、中下游成果转化及开拓应用场景。这些措施为香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基于对当前形势的深入分析和香港经济转型的综合考量,笔者提出三项建议:

  第一,建立湾区产学研投协同机制。建议设立“十五五创新协同基金”,专门支持跨境科研合作项目,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15个领域。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推动香港的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打造“香港智造”认证制度

  第二,打造“香港智造”品牌。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地的经验,将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长期战略。建议在北部都会区建设“香港智造示范区”,重点发展生物科技、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提供长期土地使用权、税收优惠、人才支持等一揽子政策,吸引全球顶尖制造企业在港设立生产基地。同时,建立“香港智造”认证制度,提升“香港制造”的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议制定“数字香港2035”战略框架,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成立可持续数字发展委员会,统筹全港数字化建设;设立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加快5G、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香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需在新型工业化的大潮中找准定位,既要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又要培育创新科技的新兴动能;既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竞争力。只有紧紧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才能书写香港发展的新篇章,为“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香港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各界需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共同推动香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秘书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