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建议/打造北都成为大湾区软实力新高地\胡恩威

2025-10-08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军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委员会和辖下三个工作组已召开首次会议。但北部都会区发展蕴含着更深的意义——这不仅是土地规划,更是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关键落子,也是大湾区发展成世界顶尖湾区的重要一步。当湾区硬件基础日臻完善,竞争已悄然转向下一维度:软实力的较量。北都不该只是解决房屋和产业问题的新市镇,而必须成为一个观念突围、文化破茧的区域,带领湾区迈进发展新阶段。

  从地产主导转向文创主导

  过去香港的发展思维,总逃不脱大型交通工程主导规划的窠臼。然而,在科技硬体与网络基建已达相当高度的今日,我国尤其大湾区已出现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擘,现时面临的瓶颈,已非“连结”本身,而是“连结何物”。下一轮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文化感染力的竞争。北都的战略思维,首要便是将发展从地产主导转向文化创新主导。

  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新形态的竞争。当美国荷里活电影、日本动漫、韩国K-pop持续向全球输出其文化与价值观,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成为技术的代工厂。香港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其国际化的视野、自由的创作氛围与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可成为世界文化内容创新的策源地。北都应当打造一个强大的实体平台,吸引亚洲乃至全球投资内容产业的财团与机构。试想,若腾讯能在此打造一个融合其庞大游戏IP的主题公园和产业园;若比亚迪能在此试验其最新的电能交通概念,让无人驾驶车队在专属通道上畅顺行驶,成为新技术的展示场,这便是内容主导的具体呈现,它让科技成为承载文化的载具,而非目的本身。

  北都应当改变惯性的“功能分区”规划逻辑——将居住、商业用地分割,导致耗费时间与能源在通勤上。香港自身在有限空间中,早已发展出丰富的多用途空间体验,例如楼上是住宅,楼下是商铺,转角是艺廊,地库是工作室。这种有机的、垂直的混合使用,不仅节约能源,更孕育了社区活力。

  北都应将此经验昇华,进行一场“空间革命”,创造一种“融合模式”,试想像在一幢大楼里,低层是研发实验室与协作空间,中层是创意工作者的居所与共享厨房,顶层是沉浸式剧场与展厅;各幢大楼之间以走廊和绿色平台连接,形成室内街道系统。这不再是“产城融合”的口号,而是让创新在生活与工作的毛细血管中自然流淌。

  建设北都大学城若仅是将几所高校的地理位置集中,而未能与产业脉动深度耦合,终将沦为学术孤岛。在人工智能重塑一切的行业背景下,教育与产业的关系需被重新定义。大学城需要的是“产业学习应用模式”,一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并培养专属人才的“漩涡生态”。

  例如任天堂总部所在地的日本京都,在总部周边有多间专门学校与大学,培养游戏设计、程式编写到角色美术、市场营销等不同人才,这并非狭隘的职业培训,而是以真实的、前沿的产业需求为牵引,形成一个动态的、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杭州也因阿里巴巴与网易的崛起,汇聚了中国美术学院等顶尖学府的能量,为数字内容产业输送了大量创意与技术人才。

  因此,北都应着力规划如何吸引如腾讯或Netflix般的内容巨头落户设立总部或核心研发基地。甚至邀请央媒在此设立大湾区总部,其他大型传媒集团也能投入更多资源,建构具大湾区和“一带一路”视野的媒体中心,成为国家级媒体融合创新的前沿。有了这样的“恒星”,自然能吸引无数“行星”般的中小企业与初创团队,并催生为其服务的教育与培训机构。这是一个“引凤筑巢”的逻辑:先有清晰的产业龙头与内容方向,再围绕其构建人才生态,让教育成为产业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一个独立,甚至脱节的系统。

  成为“创意源头”的关键一环

  在“创新”这个大主题下,必须有清晰的子题与分类,形成丰富的叙事层次。绿色发展与现代农业,应是其中两大重点。这不仅是回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更是文化内容的绝佳素材。

  以流浮山的蠔田为例。它不应仅仅是保留传统养殖的观光地标,而可以成为一场“从产地到餐桌,再到屏幕”的现代体验。透过科技监测水质、优化养殖,打造顶级品牌;同时,将蠔田的景观、渔夫的故事,转化为影视、动画、游戏中的场景与元素,成为“美食纪录片”的直播现场,或是一个开放世界的探索任务。农业,在这里不再是初级产业,而是融合了科技、文创与旅游的复合载体,它讲述的是关于土地、传承与创新的诗篇。

  北都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摆脱过度依赖地产主导的发展路径。土地价值不应仅由房地产价格来定义,而应由其孕育的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和持续的经济动能来衡量。这需要一种新的“做法”:政府的角色从土地供应,转变为战略规划,搭建新的平台与规则创新,吸引全球性内容巨头、创科头部企业与文化创意机构落户。

  北都发展承载的是一座城市在时代转折点上的抉择。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扩张,更是香港从一个高效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向一个能孕育全球性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的“创意源头”的关键一跃。当科技的硬骨架上,长出文化的软血肉,当千馀公顷的土地成为一个不断生成新故事、新体验、新梦想的巨大容器,香港方能在大湾区的协奏中,奏出自己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华彩乐章。这一步棋,关乎实力,更关乎想像力的解放。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