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香港8间资助大学全数上榜,其中5间位列全球百强,让香港成为全球唯一所有上榜院校排名均“全线上升”,并且拥有最多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这次排名的优秀成绩,不仅仅是分数上的提升,其背后更体现了“香港模式”高等教育的优势,亦即东西方优势的结合,以及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使香港能在新时代的高教与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际化环境吸引海外人才
今次THE的排名有几个特别的现象。虽然以全球最顶尖的大学而论,英国牛津、美国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英国剑桥等传统名校仍然占据榜首位置,然而从宏观角度看,欧美许多大学在教学、研究环境、研究质素、国际视野及产业影响等指标上,都呈现退步状况;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院校,排名连年上升,当中香港的表现尤为突出,各大学晋身全球百强的密度可谓独一无二。据THE分析,现时世界正加速形成一个有别以往西方主导的新学术、创造、变革核心。
大学排名出现“东升西降”现象并不难解释。以美国为例,自从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就毫不掩饰地对海外人才“下毒手”。先是恐吓哈佛停收国际生,到最近更表示哈佛要交高达5亿美元的和解金;再来是向每名H-1B签证申请人征收10万美元的天价费用,让美国从原本的人才大国摇身一变成了“赶人才大国”。至于欧洲,由于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影响,加上右翼崛起和民粹主义盛行,大学也或多或少面对政治和资金问题,最终形成高等教育重心东移。
然而,即使撇除欧美因素,放眼全亚洲,香港各大学仍然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这当然不是幸运或偶然,一部分是归功于各大学和特区政府近年努力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香港高教文化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拥有的独特优势。
第一是国际视野。如果细看这次排名的各项评名准则,不难发现“国际化”被评为多间大学取得佳绩的关键优势。例如港大在国际生、教职员比例和跨国合作等方面得到高度评价;科大则在“国际视野”这项评分标准上几乎拿到满分。这都是其他大学少见的特色,是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保持高度开放,而且以两文三语为主要语言产生的优势。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韩国其实都不乏顶尖大学,长年来在科研成果和专利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但若然要论一个有利跨国或跨语言合作的环境,香港仍然是亚洲以至全球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在东升西降的背景之下,当海外人才无处可去而选择到亚洲留学时,香港便顺理成章成为不少人的首选之地。比如早前特朗普恫吓哈佛之时,以科大为首的各大学迅速伸出橄榄枝,随即吸引了多名国际人才回应。
在今年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也表明会成立“留学香港专班”,与教资会、创科局、人才办、各大学、海外经贸办和驻内地办事处等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例如拨款4000万资助各大学加大国际和内地、推动专上院校举办更多暑期游学活动,和推出更多高增值“游学香港”活动,宣传“游学香港”品牌等等。
第二是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5间百强大学的城市,固然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但从侧面看,其实也反映了香港本身资源的有限,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土地问题,比如宿位不足就是大学生长期关注的问题。
加快发展北都大学城
然而,香港高教近年发展的关键正在于高效的资源分配和针对性支持非本地生的政策,使相关教学指标得以提升。如特区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放宽非本地生限额并出台多项“抢人才”政策,截至今年八月底,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收到逾52万宗申请,当中超过35万宗获批,同期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的人才超过23万人。同时中央也推出了便利两地科研人员交流合作,以及科研资金“过河”等一系列政策,有力支持香港高教发展。
2025至26财政年度,特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常开支拨款为1029亿元,占总经常开支17.5%,是整体开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而随着政府提升非本地学生限额一倍以来,各大学积极招收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及东盟国家的学生,显著提升了非本地生比例,让本港大学更具人才吸引力,集聚更多优秀师资和研究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而目前正密锣紧鼓建造的北都大学城,也会成为香港高教突破地理限制的关键。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政府表明成立“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实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学城的成功模式,研究把香港优势学术领域与产业深度结合发展的路径,以及促进内地和国际领先的大学或研究中心进驻的策略。而本港19间专上院校早前亦有参与大学城的咨询活动及提交建议书,其中有部分院校计划在北都成立“卫星校园”,更有院校计划将整个校园迁至北都。
THE世界大学排名的成绩对香港高教无疑是鼓舞,但香港也不能因而放松心态,毕竟在可见的未来,全球高教竞争将越趋激烈,尤其是亚洲地区其他顶尖大学不可能驻足不前,并会成为香港主要的竞争对手。唯有继续巩固优势、善用未来国家“十五五”规划等新机遇,方能在打造出“留学香港”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