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新一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重点无疑在于“深化”二字。
改革不同完善,后者是持续的调整优化,前者是针对环境转变的彻底革新,涉及根本问题,亦会触动范式转移。过去三年多,有赖稳定下来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完善选举制度后,特区政府在行政主导原则下,针对一系列老大难问题,由顶层着手,以果断态度和快速的步伐制订政策和法案。从住宅楼宇管理责任、推动隧道分流、改变土地注册制度,到完成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通过《简朴房条例》等问题,在行政立法良性互动下,逐一得到解决。这些都是“破局”能量的展示,也是敢于担当的表现。作为第七届立法会的一员,笔者有幸能与政府同行。
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破”是改革决心的展现,“立”则是稳固改革根系的工程;“破”需要抓准时机,“立”则要求长治久安。“深化改革”必须破立并举,不单以站在山巅的视野洞悉风险,亦必须透过不同层面的感知扫除盲点。若深化的过程并非由内至外推展,亦即行政系统未能主动挖掘潜藏问题,甚至未能适时及有效地回应社会各界对政府施政的期望与反响,那便容易孕育反动力量。
有见及此,笔者在2022年底,便于立法会动议“深化行政改革,坚持完善治理体系”的议员议案,指向政府行政系统在文化、体制以及执行层面的不足。若特区政府是一台运输机器,所负载的从不单是香港的经济民生所需,而是支持国家发展以至世界金融贸易通流的高频精密运作。如何在文化层面,由政府内部从上而下带动意识改变,推动体制创新,借助科技构建“决策区块链”,强化社会经济建设的承载力和促进跨域生产要素的流量及流速,才是“深化改革”的最重要目标。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5年,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塑造发展新优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而在持续巩固经济根基、协助国家全面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确保总体国家安全的课题上,香港须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央确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是因为香港在相关范畴上有其优势与潜力。面对经济转型,我们既需巩固提升现有优势,亦需敏察风潮,乘势扬帆破浪,挖掘拓展新优势。但不论攻守,都必须先在生产要素层面蓄能储力。
现届政府在土地开发及基础建设方面已展开华章,规划多时的城市建设概念已从图纸变成施工现场;人才门户亦已向世界各地敞开;亦从未间断凭借完善法规和持续推广接轨国际标准和水平的专业服务;此外,吸纳及有效利用资本的渠道与平台,一直维持畅顺;而数据的自由流通及安全,亦长期受到适当保障。这都是在秉持守正理念下持续改革得来的成绩。
然而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变局下,创新需要更积极主动的施政取态、更灵活的行政体制、更同频的决策机制和更机动的执行力。这一切都指向提速、提量、提质、提效的“深化改革”目标,而在推动深化过程,亟需抓紧“速、量”与“质、效”两面的相应关系。
香港的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并非独自运行。金融、贸易及专业服务是香港经济的三个主要板块,从来都不只服务本地所需,而是要充分利用区域协同的市场规模效应及产业生态环境,联通外部资源,服务国家发展所需。
香港应加速和深化改革步伐,与国家同频共振,为创科发展所需的投融资生态、全球贸易网络、产业标准设定权、人才汇聚环境等主要范畴,创造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维护系统。
兼顾“质”“量”的人口政策
“深化改革”必须勇于正面面对发展瓶颈与痛点。香港的发展动能在于“人”,人口结构及人力资源配对状况直接影响“产能”与“产值”。创科需要科学家与技术人员,但更需要来自世界各地、敢冒风险的企业家;前两者可以通过教育科研系统培养,后者必须依靠自由和充满机遇的营商及投资环境吸引。因此,兼顾“质”与“量”的人口政策不能或缺。
科研需要资本,美国创科投资市场的深广度仍遥遥领先世界各地,香港需要通过拓展债券、大宗商品交易、证券及知识产权市场,扩大支撑创科产业上、中、下游发展的资金池,促进内地创科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并积极伸延国际贸易网络,协助打造科技产权与资本融合的产业发展加速器,为区域与全球南方建立不受霸权威吓的科创熔炉。同时,香港亦需要积极拓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助力国家强化在金融领域的系统对抗能力,维护体系安全。
“深化改革”也需与民同行。当科技应用全面渗透至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各个层面,人人拥抱科创便是文化上的范式转移,正是笔者在今届立法会宣誓始毕,便立即与多位友好成立“智慧生活促进组”,倡议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因。相信亦是2025年新一份施政报告,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发展的初心。
往前看,国家今后将继续在自主研发科技的道路上奔驰,在未来必会与各国携手引领世界前行,香港不可能缺席。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