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局辖下的“普通科门诊”及“家庭医学专科门诊”,统一命名为“家庭医学门诊服务”;74间普通科门诊诊所及社区健康中心,正式改名为“家庭医学诊所”及“家庭医学综合中心”。名称的改变,代表着服务理念和模式的转变,这是落实施政报告蓝图、强化社区医疗体系的关键一步。
香港公共医疗长期处于“头重脚轻”的局面。一方面,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的拨款比例悬殊,大约是83%VS17%;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承担了绝大部分医疗服务,住院服务更高达九成。市民凡有“头痛脑热”就求助于公立医院,导致急诊室长期人满为患,而社区健康中心常被投闲置散。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增加公立医院的医护人手,都是无济于事。
解决香港公立医疗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服务理念及模式,在于加强基层医疗。在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普及、医疗资源压力加大的多重挑战之下,强化社区医疗,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建立“预防为本”的公共医疗理念,是必然的选择。
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深化医疗体系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包括:提升社区医疗及预防服务,减轻公立医院压力;明年提交法案,赋权基层医疗署制订全港性基层医疗服务标准;拓展医管局家庭医学门诊的预防筛查及护理服务,增加服务量及延长服务时间,提升市民可及性;引入家庭医生试验计划,鼓励市民透过基层医生进行常规健康检查及初步诊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推动社区药物名册及社区药房计划;整合及扩充地区康健网络,涵盖全港18区等等。
一系列建议对症下药,通过强化社区医疗体系,将居民的大部分医疗需求解决在社区。公立医院压力得到纾缓,从而集中精力处理急诊及重大医疗服务。这样的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有利于公共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基层市民福祉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