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日前举行第五批重点企业签约仪式,这次引进的18间企业,不但有排名全球十大的医企,而且业务涵盖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技术、微电子、跨境金融等前沿领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有近四成来自海外,不但体现政府“抢人才”、“抢企业”政策的成效,也证明国际巨企纷纷看好香港发展前景。
引进办成立3年以来,至今引进102间重点企业,料为香港带来600亿元投资,以及创造超过两万个职位。而随着引进办先后引进合共五批重点企业,也能看到海外投资者这些年来对香港态度的明显转变。
回望2023年,引进办与第一批20间来自内地与海外的企业举行签约仪式,当时仅有4间是海外企业,而且大多数企业的业务性质也集中在生物科技和医药方面,尽管当中也不乏业内知名巨企,但不讳言说,这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许多外界投资者对香港仍抱持观望态度,而且本地对创科产业环境的建设也尚在起步阶段,故吸引的投资范畴较为单一。
进一步向“全球枢纽”转型
但短短两年后,不论是香港自身的发展条件,还是外围环境因素,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最新引进的第五批重点企业,有内地互联网龙头之一的小红书、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也有英国葛兰素史克(GSK)、瑞士罗氏(Roche)、德国默克(Merck)等三家全球十大药企,还有来自美国的文创企业阜博集团(Vobile)。这些企业的业务既包括AI语言模型、半导体、区块链和Web 3,也有网络平台、数字资产管理、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商等等,多元程度远超以往。
GSK表示,正式落户香港的原因,在于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展,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国际公司进入内地市场,也能协助内地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罗氏则指出,其数个月前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完成了首个“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证明了香港医疗团队的专业能力,并会善用香港作为亚太枢纽的优势,与内地紧密合作;瑞士的区块链平台Polkadot亦表示,希望透过落户香港将区块链发扬光大,令更多人可以使用这种“去中心化”技术,更好管理数字资产。
从这些巨企高管的说话中,正正反映了香港如今最大的优势所在。现在的香港已不仅仅是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中国门户”,更进一步向“全球枢纽”加速转型。普通法制度,资金、人才、货物和资讯自由流通,世界唯一一个拥有5间全球百大大学的城市,再加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北部都会区、国际调解院等重要平台陆续落成。对比其他地方单边主义抬头,提高外资和海外人才入场门槛,香港不但在制度法律上有稳健的基础,还有乐观的发展的前景,是以成为不少外企进行战略扩展的首选之地。
多元构建创科产业重心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特区政府近年来在招商引才和大力推动创科发展方面的努力。例如官员多次外访开拓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今年5月还首次率领内地和香港企业商贸代表团访问卡塔尔和科威特,进一步强化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平台角色,为商界拓展商机,平衡投资组合,回避地缘政治风险。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再宣布成立“出海专班”,整合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和香港驻内地办事处外地办事处,组成一站式平台为企业“出海”制订多元方案。
此外,以创科局为首的政府部门也会提供更多供产业落地的应用场景,如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申请门槛、启动“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等等,扶植龙头或具引领性的创科企业在港发展,令香港的创科产业结构重心不再只围绕医药或生物科技,成为吸引其他更多不同领域科技企业落户的诱因。
犹记得不久前,美国国务院才发表所谓的“营商环境报告”,说香港营商环境如何不堪。比起这些政治报告中的苍白文字,众多海外企业“用脚投票”展现对香港的信心,无疑更具说服力,也算是间接掴了美国反华政客们一巴掌。香港没有脆弱到会被几句抹黑击垮,相反,在世界大变局之下,香港的韧性和重要性越加突显,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