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0日,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得奖者并不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意味着,对诺贝尔和平奖充满执念的特朗普失算了。诺贝尔和平奖公布前夕,特朗普还在强调,他若未能因所谓“解决七场战争”而获奖,将是“对美国的侮辱”。面对偏执求奖的特朗普,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表现得很倔强,公布前明确表态不会受特朗普的影响,奖项揭晓更是对特朗普“打脸”。有趣的是,当特朗普和诺贝尔和平奖“无缘”,他没有立即跳出来,而是白宫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特朗普总统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促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拯救生命。”“诺贝尔委员会证明了他们将政治置于和平之上。”
被“打脸”的特朗普也许会寻找时机报复。须知,特朗普之所以执著于诺贝尔和平奖,首先基于其哗众取宠的个性,或者说是其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不会忍受诺贝尔委员会的“鸟气”。其次是特朗普特别自大,尤其是习惯和民主党总统攀比,拜登已经成为其手下败将,但前总统奥巴马曾获2009年和平奖成为了特朗普的心病,因此需要拿到这个奖压倒奥巴马。
此外,特朗普一直强调其“在几个月内化解七场战争”的和平政绩,所以将诺贝尔和平奖视为世界对他外交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证。诺贝尔和平奖和特朗普无缘,特朗普自然意难平。
挪威当局如临大敌
如果特朗普报复,诺贝尔委员会也许会继续硬刚特朗普。特朗普的报复不仅会提升委员会的“独立性”,也会给充满争议的和平奖镀金。因此,面对倔强的诺贝尔委员会和超脱的获奖者,偏执的特朗普已经陷入说不得也动不得的尴尬中。
但挪威当局却如临大敌。他们担心特朗普恼羞成怒之下对挪威加征关税、勒令提高军费,甚至将挪威列为“敌国”。这并非挪威的危言耸听,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习惯将国际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交易,若然不符合特朗普的“交易艺术”,那就强力压制,例如加征关税、对北约成员国的安保讹诈、对格陵兰岛的领土诉求、公然暗示将“吞并”加拿大……从丹麦到欧盟,从加拿大到日韩,大都屈服于特朗普的威慑。在此情势下,挪威自然很担心特朗普动用包括关税在内的报复手段。
更讽刺的是,相比特朗普对诺贝尔委员会的愤怒,挪威政府也许更“糟心”。诺贝尔委员会开罪特朗普,收割名声的是委员会,承担后果的则是挪威政府。关键是,挪威政府还必须为诺贝尔委员会的“独立性”背书。因此,挪威政府的煎熬和尴尬,较之特朗普更甚。这也说明,从诺贝尔委员会到和平奖,不仅给西方政府戴上了政治正确的紧箍咒,也用道德绑架教训西方政客。
众所周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过程并不客观公允。该奖项长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倾向。回顾历史,奥巴马在上任不足一年时便获此殊荣,当时被广泛解读为欧洲对美国重返多边主义的期待,而非基于具体成就。这一决定后来引发巨大争议,连带也让该奖项的权威性遭受质疑。正因如此,特朗普对奖项的执念,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这场“意难平”。他认为自己做出了比奥巴马更多的外交突破,奥巴马能获奖,自己为何得不到认可?
特朗普的偏执其实也折射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尴尬,即该奖项宁愿颁给美欧建制派“白左”,也不给予特朗普这样的右翼“单边主义”政客。就此而言,诺贝尔和平奖的确不公平——即坚持西方政治正确,又将西方自由主义奉为圭臬。特朗普偏执追求诺贝尔和平奖,反而暴露了西方自由主义秩序自我矛盾的硬伤。
不能固守西方意识形态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曾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三次被挪威议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主要理由包括推动朝美首脑会谈等。然而,这些提名均由个别政治人物提出,且多具象征或讽刺意味。提名不等于候选资格的实际竞争力,更不代表评委会支持。如前所说,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异常偏执,诺贝尔委员会不愿放弃自由主义的原则——这何尝不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倨傲与倔强?当特朗普的偏执遇到诺贝尔委员会的倔强,恰恰折射了西方极端保守主义和“白左”自由主义的冲突与矛盾。前者的蛮横与后者的虚伪,构成了现代西方政治版图的尴尬图景,成为国际社会的笑谈。
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偏执追逐,既非出于对国际道义的真诚认同,也不是基于扎实的和平贡献,而是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闹剧。他所谓的“和平政绩”被严重夸大,其行为逻辑与真正的推动和平南辕北辙。即便他最终获奖,也不会增强其合法性,反而会暴露出奖项本身的尴尬困境。诺贝尔委员会的倔强,看似该机构的公平公正和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是西方自由主义对保守主义的斗争。
就此而言,诺贝尔和平奖不应成为政治强人虚荣的冠冕,也不能固守西方意识形态那一套,应成为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真正为世界和平努力的人。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