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简约公屋项目在内,几宗涉及建筑工程的事件,近日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由于事涉建筑结构及安全,公众对此表达关注及提出疑问,实属正常。但部分人的讨论似乎愈走愈偏,甚至有一些针对“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等新技术的批评,已超越理性及公允的评论,公众必须警惕。
简约公屋及居屋个案 与MiC质素无关
三个分别位于屯门乐安排、屯门54区和柴湾的简约公屋项目,在早前建筑署主动巡查期间被发现,出现剪短螺丝和铁板连接洞被扩大等可能影响建筑物结构安全的违规情况。针对相关事件,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已解释得非常清楚,事件与项目采用、内地制造的组装合成建筑法构件质素无关,问题出自工人没有就事件通报工程师便强行把铁板连接洞扩大,事后亦没有主动报告。她强调,建筑署本身有严谨的巡查制度,今次事件正正是建筑署主动巡查发现。
此外,亦有报道指同样是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兴建的观塘安达臣道安柏苑,有单位出现渗水。房屋署早前回复传媒查询时已表示,怀疑渗水的情况与组装合成建筑法组件质素完全无关。承建商瑞安建业昨日在新闻稿中亦承认,大部分个案均属手工瑕疵,问题均可即时改善,强调事件与组装合成组件的设计、安装和结构安全并无关联。
业界就有关事件的看法与当局不谋而合。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日前受访时指出,组装合成建筑法与传统方法无分别,甚至更优胜和更快捷,形容是“平靓正”;就上述简约公屋项目事故,何安诚认为,改动工序技术在工地时有发生,最重要是要上报,与工程师商讨如何解决问题,重申现时很多采用组装合成法的项目都很成功,例如一些大学宿舍,与用传统方法兴建无分别,甚至更优胜。他本人亦参观过同样使用组装合成法兴建的牛头角彩兴路简约公屋地盘,没有任何不妥。
由此可见,有关事故是施工者的“手工”出问题,与组装合成建筑法这种“平靓正”的建筑方法并无关系。老实说,即使采用传统方式兴建,若施工者的“手工”、技术和合规意识不改,问题同样都会发生。再者,组装合成建筑法在海外亦早已落地生根,项目遍及澳洲、新加坡、韩国、英国和美国,若有质量上的问题,试问会有那么多国家批准采用吗?
施工质素问题绝不应无限放大
至于另一宗受到注目的个案,是港铁东涌延綫东涌东站承建商,被指在部分工序中采用冒牌砖和未经批准的螺丝和螺栓。港铁表示,相关物料事前没有按既定程序提交予港铁审批,已发出“不合格通知书”,承建商亦已跟进,包括补交资料作审批和抽取样本测试,相关测试已完成并确认符合合约及法例要求。港铁重申,两个位置的工序仍未到交付阶段,将继续严正监察。
典型的施工质素问题,别有用心的人却肆机大做文章,甚至引申至质疑本港铁路未来若采用内地标准,或会引发更多问题,带来安全隐忧。这种说法,明显没有事实根据,完全无视铁路相关的内地标准,早已领先世界,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事实。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内地的铁路系统已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铁路标准不止已达世界标准,甚至领先国际。正因如此,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今年七月决定批准在北环綫工程引入与铁路建造相关的内地标准、做法和资源提升建造效率,务求将北环綫支线的规划大幅提前,目标是与主线在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较原先估计时间表提早约两年。事实上,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其实亦是由中国铁路制定,范围涵盖高速铁路的设计、施工、运营、装备、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足证铁路“国标”确实受到国际认可。
拥抱新方法提升项目果效 工程监督制度为安全“托底”
综观上述两宗个案,事件始作俑者,是一众没有紧跟现行法律、既定程序和合约条文施工的单位;从另一角度看,虽然出现不理想的状况,但香港拥有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工程监督制度,负责监管工程质素的单位,包括建筑署和港铁都尽责履职,充分保障市民福祉和确保公帑运用得宜。笔者有信心,特区政府会确保现有工程监督制度切实有序运作,严正依法处理任何违规事项,将香港工程项目维持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国家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从航天深潜到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是不争的事实。香港市民不应因为上述工程上的技术错失而对国家的新技术、新标准抱持负面态度,更不要因误信别有用心的偏颇言论,而闻“内地标准”即反对,包括对组装合成建筑法作无理攻击,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偏见。
未来香港一些重要发展项目的成败,包括北部都会区、创科产业和人工智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愿意拥抱新颖和先进的技术和标准;抱残守缺、拒绝改变,只会令特区裹足不前,使香港难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挑战,也白白错过当中带来的各种机遇。
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