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今日推出的安老院舍滥收费专题,揭开部分私营院舍涉嫌将院友当“摇钱树”,诈骗政府相关资助的黑幕,提醒特区政府在审批相关资助时需要加强把关,确保公帑用得其所。
领取综援的长者入住私营院舍,可申领医疗用品津贴等相关政府资助。这本来是特区政府关爱长者的一项德政,不料被一些私营院舍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根据《大公报》报道,入住九龙一间院舍但没有用过尿片的谭伯,每个月被“无中生有”收取3700元的尿片费用。谭伯动过大肠癌手术,需要造口袋,他每个月使用不超过15个造口袋,实际耗费约350元,但被院舍收取2300元。换言之,谭伯每月被滥收(3700+2300-350)5650元费用,最终是公帑支付。
谭伯的个案只是冰山一角。网上社交群组常有相关投诉,指家中有长者入住私营院舍,每个月被收取4xxx的尿片费,但事实是一条尿片都没有用过,感到十分不合理。家属希望取消尿片费用,但被院舍拒绝。由于长者住在院舍,形同“人质”,家属敢怒不敢言。
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加剧,相关社福开支持续增加,一度超过教育及医疗拨款,成为财政预算案最大笔的支出。以去年社福支出约1200亿元计,相比回归之初的200亿元增加了5倍,远高于同一期间香港GDP仅一倍多的增幅。其中不少用在安老领域,体现了特区政府的承担。但从诈骗政府安老津贴案件时有发生观之,有关支出仿如无掩鸡笼,被不法商家予取予求。
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强调,我们所用的一分一毫都是公帑,要用得其所。用得其所的意思不只是价钱最低,而是它带来的价值是否符合要求,是否Value for Money,即衡工量值。特别是在特区政府连年财赤之下,对公帑支出更要把好关,对以“安老”为名诈骗公帑的行为零容忍。特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尽快检讨审批程序,堵塞漏洞,同时对不法商家采取行动,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