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会内外/“十四五”筑牢香港高质量发展基础\吴杰庄

2025-10-15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主要议题包括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预计会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谋划中国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蓝图,意味着“十四五”将会圆满结束,并开启“十五五”时期。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实现2035年目标的开局起步期,“十五五”时期则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十四五”规划作为国家战略与香港发展的重要衔接点,不仅为香港量身定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更通过中央政策的精准落地、特区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培育、区域协同的深度推进,让香港在经济复苏、产业升级、融入国家大局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成功搭建起兼具政策红利与发展潜力的广阔舞台。

  打通人员往来要素流动堵点

  中央政策的“及时雨”,为香港打通了人员往来与要素流动的堵点。“十四五”期间,中央持续扩大往来港澳“个人旅游签注”实施范围,新增10个内地城市,进一步拓宽内地居民赴港通道。同时为大量高层次人才签发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双措并举下,近年访港旅客数量显著回升,有力带动了零售、餐饮等民生行业的活力。交通互联互通同样实现质的飞跃,京港、沪港高铁动卧“夕发朝至”模式运行以来,累计运送旅客规模可观,高效串联起京津冀、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务旅游通道;这些政策并非抽象的制度设计,而是转化为了商家的营收增长、人才的职业机遇、民众的出行便利,成为香港经济民生复苏的坚实支撑。

  特区政府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让香港突破了创科发展“碎片化”的历史瓶颈,构建起全链条发展生态。特区政府推出“产学研1+计划”,推动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应用精准对接;设立总额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吸引中大型投资机构扎堆落户;实施“新型工业化支援计划”,助力智能生产线在港落地。多重政策叠加下,香港已跃升为亚洲前列的生物科技融资平台,不少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获得充足融资,更与国际顶尖药企达成大额合作协议;今年低空经济监管沙盒正式运作,涵盖物流配送、紧急救援等场景的多个试点专案启动。尽管当前香港在部分人才领域仍有缺口,但整体而言,香港已从“单点创新”迈向“生态共建”,新质生产力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香港产业发展,必须推动香港发展成为Web3枢纽,加强传统金融体系与加密资产市场之间的联系,让Web3产业可以提升实体经济GDP产值总量,创新数字经济模式、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

  香港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加速器,核心价值源于“内有支撑、外有通道”的双重优势。“内有支撑”体现为其深度依托国家发展大局与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联动,借助政策协同、科研及产业资源互补,筑牢国际合作基础;“外有通道”则凭借成熟的国际金融体系、专业法律服务与全球航运网络,成为中外经贸天然桥梁。在国际合作中,香港主动搭建多元平台,通过国际展会、经贸论坛吸引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企业落地,同时助力内地企业对接当地市场,并精准打通基建、能源、数字科技等领域商机,如牵线内地基建企业参与东南亚交通建设、为中东能源专案提供金融支持,实现“以港为桥,双向赋能”。以大湾区建设为切入点,香港明确“国内大循环参与者、国际循环促成者”定位,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进入运营阶段,推动科研资源与人才流动;北部都会区加速建设,与深圳形成“创新共同体”。近年驻港企业数量创新高,这些企业以香港为枢纽,推动内地企业“走出去”、为大湾区注入资本、培养专业人才,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扮演好国家对外开放窗口

  “十四五”规划为香港搭建的舞台,既是政策支持的“输血台”,也是优势发挥的“造血室”。从人员往来便利化到创科生态完善,从新兴产业布局到区域协同发展,香港在中央支持下破解了发展难题,找到了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路径。

  展望未来,香港必将在“十五五”期间持续释放潜力,以更积极的姿态扮演好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角色。笔者期望全港上下也要配合国家“十五五”规划整体部署,尽力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