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今年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数据,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9月当月,进出口4.04万亿元,同比增长8%。当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减少27%,对欧盟、东盟、非洲则分别同比增长14.1%、15.6%、56.4%。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外贸顶压前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进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今年一、二季度中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3%和4.5%,三季度增长6%,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反制举措射中美“靶心”
这组数据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复杂形势下,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回稳向好的趋势,更说明美国对华的单边主义关税武器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特朗普威胁要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只是折射美国对华博弈手段粗暴无效,中国近期对美反制连发多箭,箭箭射中美国“靶心”,更凸显特朗普政府再次挑起的关税战败局已定。
中国对于关税战“不愿打但也不拍打”的立场,也向美国表明,坐下来谈,而不是操弄霸凌武器,才是中美应有的相处之道。当特朗普再度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时,这种极端化的言论已不再具备任何的震慑力,反而更像是焦虑情绪下的政治表演。
面对美方滥施关税,中国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战略,通过精准反制与主动出击回应美方的无理行径。近期对美反制连发多箭,涵盖农产品进口调控、稀土出口管理、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审查、气候合作条件化等多个层面。这些“箭”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瞄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敏感神经。大豆和玉米是美国中部农业州的重要收入来源;稀土关乎其军工与高科技产业命脉。中国的反制策略体现出高度的战略智慧,不追求全面对抗,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在关键节点施加可控压力,迫使美方重新评估冲突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在社交媒体声称“美国希望帮助中国,并非伤害中国”,显然其真实意图并非善意,而是试图将胁迫包装成“恩赐”,试图借此缓和国际社会对其霸凌行为的批评。副总统万斯则声称美国手上的牌远比中国多,呼吁中国走“理性道路”,这些言论实则暴露了美国政客的认知错误,他们仍将所谓“对话”视为中国作出妥协,却拒绝反思自身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非理性。这种居高临下的逻辑,恰恰反映了美国在面对一个日益平等的竞争对手时所表现出的心理不适与战略迷茫。
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指出,关于关税战、贸易战,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中国始终强调“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立场,这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基于综合国力与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定力体现。“不愿打”是因为中国深知和平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不怕打”源于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不断提升的科技自主能力;“必要时不得不打”则彰显了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权益的决心不可动摇。正是在这种审慎而坚定的姿态下,中国得以在外部冲击中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盘稳定,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自贸区建设加速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美国政府应该明白,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并非简单的贸易失衡问题,而是两个不同制度模式、发展路径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全球秩序转型期的结构性碰撞。美国试图用上世纪冷战思维来应对21世纪的经济互联世界,注定难以奏效。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生产链早已深度交织,强行“脱钩断链”只会导致自我伤害。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你不能一边要求中国市场为你创造利润,一边又试图将其排除在全球体系之外。”
中国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通胀压力、能源危机、债务风险等多重挑战,任何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剧烈冲突都将引发系统性动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警告,长期贸易分裂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高达7%。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举办进博会、链博会、消博会等,扩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积极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相比之下,美国频繁使用长臂管辖、次级制裁等工具,正不断削弱其国际信誉与凝聚力。
关税战没有赢家,持久对抗只会两败俱伤。中国前三季度外贸数据的稳增表明,美国对华单边主义政策失败;美国对华再次挥舞关税大棒,特朗普政府还是没有走出盲目自信的“赢学”怪圈,自撞南墙必会头破血流。美国唯有放下傲慢与偏见,承认中国发展的正当权利,尊重彼此核心关切,以平等姿态开展坦诚对话,才能避免滑向不可挽回的对抗深渊。
中美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双方坐下来真诚地谈,努力化解分歧,才是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