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第七届立法会的开创性历史贡献\梅若林

2025-10-16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就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作出决定,开启香港民主发展的崭新篇章。4年过去,第七届立法会以高效、务实、有为的新风气,担当作为,构建了新的议会文化、奠定了新的议事规则、提供了行政立法关系的良性范式,可以说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这样的事实充分证明,新选制就是一套最符合“一国两制”原则,最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好制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香港市民有目共睹,自第七届立法会上任以来,香港不论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维护国安、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纍纍硕果。全体议员履职尽责,广泛反映社会不同界别、不同阶层的意见,并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支持、监督政府施政,贡献卓著。

  构建崭新优质议会文化

  第一,构建了崭新优质议会文化。在特区未获完善选举制度前,市民对立法会的印象,往往充斥着恶意“拉布”、无休止的政治对抗,甚至还有议员以野蛮的粗暴行径公然干扰会议进行,一场本应花约10分钟就能完成的内务委员会主席选举,也可以遭人硬生生地拖足半年。议会内听得最多的只有空泛的政治口号,重要的经济民生工作则陷入停摆。本应在治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立法会,就这样长时间沦为低质低效的政治表演舞台,变成被乱港势力利用议员身份进行政治操弄的工具。

  至第七届立法会,这种现象才迎来根本性转变。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贯彻落实的前提下,立法会既是“香港队”,也是“国家队”,议员发声不再是为了政治表态,而是为了共同捍卫香港的整体利益。于是,我们看见立法会全速高效的运作,在法例审议上,截至今年6月中,本届立法会已通过113项法例,较上届同期多出近九成,同时批出超过230项拨款建议,涉及款额超过6515亿元,较上届同期多出一成。取消强积金对冲、三隧分流、规管㓥房等多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在今届立法会中得到有力推行;去年3月,立法会经过马拉松式开会近50小时,议员提出超过一千条问题和建议之后,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的里程碑。

  第二,奠定了全面严谨的议事规则。今年7月24日,立法会通过相关议案,新的《立法会议员守则》将于下届立法会开始生效实施。对议员的能力和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例如明确要求议员须以国家根本利益和香港社会整体利益为依归,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守护者,并订明议员必须时刻注意个人言行、保持个人诚信。同时设有处分机制,如出现不当行为,最严重可停职。

  过往立法会一直缺乏一套全面的议员履职规定,议员向谁负责、如何履职、如何问责等,都存在模糊的地方,以致被反中乱港分子钻漏洞。然而,随着香港进入“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迈向由治及兴的过程中,社会对立法会议员的期望也不断提高。新的“议员守则”正是为了规定议员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努力做什么,由出席会议表决、缺席会议的报备、会议秩序,到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提交工作报告的内容等等大小事项,都提出了明确规则。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乱港议员即使出现明显违法违规的恶劣行径,也因为党同伐异而无法被有效惩处。如今引入按不当行为严重程度厘定惩罚的处分机制,并设立“立法会监察委员会”处理针对议员不当行为的投诉,都将进一步加强立法会议员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认知和态度。

  为行政立法关系树新范式

  第三,为行政立法关系树立新范式。过去4年来,立法会既发挥了监督制衡政府的作用,也扮演了积极支持特区政府施政的角色。不但代表全港不同界别和阶层的市民发出声音,处理了数千项要求政府作口头或书面答复的议员质询,同时也通过“立法会前厅交流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等新形式,对政府提出大量建设性意见。

  立法会不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才算是履行其职责,不问是非“为反而反”的行径更只会拖香港整体发展的后腿。在前后十多次“前厅交流会”中,议员与官员围绕市民关注的焦点议题进行近距离交流,而且不断就形式进行优化,如安排以立法会18个事务委员会为基础讨论不同议题,令互动交流更聚焦、更到位,不但反映政府重视在酝酿、制订与实施政策过程中,极为重视议员的意见,也体现立法会作为政府归纳民意的重要桥梁角色。两者相互制衡、相互配合,才能在制订政策过程中寻找到利民的最大公约数。

  新选制产生的立法会,展现出显著的进步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香港能迎来今日般良好发展局面,与第七届立法会的表现密不可分。

  事实证明,新选制克服了西方游戏式选举的弊端,让选举回归选贤举能的本色。在第七届立法会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相信下一届立法会也将传承新的议会文化,让香港以更好的姿态、更强的底气,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