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多名资深立法会议员宣布不再寻求连任,引发社会热议。主流舆论肯定他们退位让贤,并认为是立法机关正常的新陈代谢。但也有个别声音将该现象曲解为“民主倒退”;显然,此种论调属片面理解民主,有必要从更广阔的历史与理论维度加以辨析。
民主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民主的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也不断演进。古希腊的民主实践通过抽签产生治理者,强调形式平等,却容易忽视个体能力差异。及至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高举“个人自由”旗帜,对抗苏东地区的“民主”主张。冷战后,西方试图逐步垄断对民主的解释权,将其简单等同“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
治理人才匹配时代所需
古往今来,民主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政治仪式,更不应被单一模式所束缚。判断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民主,关键在于实质内核,而非外在形式。对于民主观,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标准:“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这一标准准确把握了民主的本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它超越了西方将民主简单等同于选举的形式主义观念,直指民主制度的成效。
从“实质民主”来审视,香港立法会议员的有序更替,恰恰彰显了民主的真谛——其核心不在表面人事变动,而在于治理体系能否持续优化、真正服务于特区的根本利益和市民福祉。
资深议员基于本港整体发展需要主动让贤,展现了政治人物的格局担当,更是治理人才与时代所需动态匹配的务实体现。让更多年轻一代有机会成为代议士,不仅为立法机关带来新的视野和思维,也是“市民广泛参与权”的具体落实。
民主素养提升的生动注脚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一批老将主动请退,也可视作以个人选择呼应民主制度中的权力制约精神。其决定并非源于制度的强制轮换,而是出于对权力机关人才迭代必要性的清醒认知。这种将职位和机会主动让予贤能、交棒后辈的胸襟,本身就是对“权力必须受到节制”这一民主原则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践行。同时表明,健康的民主生态不仅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也有赖于从政者超越个人权位、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责任意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种主动的“让”,与制度性的“汰”同样珍贵,可为民主肌体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动能。
民主的真谛远不止看选举时的投票权,更在于践行“从政为民”、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的担当。从这个角度说,议会老将高风言退彰显了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着眼香港长远发展的政治品格,成为香港社会民主素养提升、民主实践走向成熟的生动注脚。
法律专业协进会副会长、香港山东社团总会副秘书长、济南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