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立法会通过《2025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今年以来,面对网约车的发展困境、网约车与的士的尖锐矛盾,特区政府事不避难,顺时应势,坚定改革决心,采取分段立法、稳步推进的方式推进改革,香港网约车规管立法的落地,标志着网约车发展迎来新机遇。
直面争议,改革破局
网约车这种新业态究竟好不好,需不需要发展,需不需要监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纵观全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网约车的出现是“互联网+交通”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共享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传统的私家车拥有模式效率偏于低下,未来更有“从拥有汽车到共享汽车”的发展趋势。
然而,网约车自11年前悄然进入香港并发展至今,却一直没有清晰明确的法律许可,持续游走在“灰色地带”。香港市民在享受着网约车出行便利的同时,却也承担着监管不足带来的安全风险。这根源于,在香港推行规管网约车的改革,具有“两难”甚至“多难”的特点。香港人口多、土地面积狭小、道路狭窄,交通压力大,一直以来更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网约车的兴起,会不会冲击现有的平衡,“发展了”却没有“好结果”?香港传统的士行业长期处于垄断状态,的士牌照曾是非常热门的投资产品,网约车的兴起直接冲击的士车主和司机的利益。还有声音认为,对网约车这种新业态应让其“野蛮生长”,如果规管后给予的发展空间有限,会不会陷入“一管就死”的境地?各种利益矛盾观点看法相互交织。网约车的改革,一度成为碰不得、改不动的难题。
“何以破局?唯有改革。”现届政府直面发展痛点,有决心、有魄力来捅破这层“窗户纸”,通过立法给“白牌车”摘掉“黑户”的帽子,给的士业界良性的竞争空间,给市民创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给“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工作交上一页新的答卷。
顺应时势,渐进立法
7月15日上午,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时表示,网约车平台进入香港市场11年未有制定监管方案,不应该再拖,政府必须拿出解决方法。同日,运输及物流局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提交文件,提出规管网约车服务的立法建议,明确分两步走推进网约车规管立法:第一步修订《道路交通条例》,赋权政府可透过发出牌照规管网约车平台、司机和车辆;第二步则逐步完善发牌数量、定价机制、服务标准等细节。这一策略,是在充分调研本地交通生态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既兼顾了传统的士行业的利益平衡,更回应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通过渐进式立法路径,政府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了改革的精准落点。
立法建议提交后,香港社会普遍欢迎,肯定政府改革决心。9月4日,政府向立法会提交《2025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并于9月5日刊宪,10月15日经立法会三读通过,网约车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这部立法,体现了政府以下三个治理理念:
一是施政为民,始终将市民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在立法中明确对网约车平台、车辆和司机的监管,订明安全标准和服务素质的要求,让市民在使用公共交通服务时有更多元化的选择,出行也更加安全。
二是鼓励良性竞争,错位发展。政府始终尊重的士行业对香港的贡献,正视其发展的问题,并维护其独特的营运优势。同时也充分支持网约车通过共享经济模式释放私家车闲置运力,通过线上预约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因此,政府将对提供网约车服务的车辆和司机订立适当要求,并就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罚则,终结“白牌车”的混乱历史,促进网约车和的士在法律框架下良性竞争,推动公共交通服务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平衡安全与弹性。比如,关于车龄,一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对此前将限制网约车车龄至7年以内引发社会热议,政府从善如流,将车龄限制至12年,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弹性。尽管当前对于车龄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但在接下来的改革中,相信政府会持续收集运营数据,适时检讨车龄限制的合理性。
回顾这一过程,政府以坚定、审慎、包容的态度推进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循序渐进中找到平衡,不会因争议而停滞,也不会因推进而冒进。
科学决策,规管细节
在首阶段立法工作完成后,摆在政府眼前的,是更加艰难的“规管细节”问题。
网约车改革最关键的还是发牌数量问题。政府规管网约车是“从严”还是“从宽”?的士业界和网约车平台等相关方对此分歧都很大。的士业界认为应“从严”,政府对网约车车辆发牌实施“总量控制”,提升发牌成本,减少网约车对现有的士业界的冲击。网约车平台认为政府规管网约车应“从宽”,不限制牌照数量,通过市场进行调节。这个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焦点,各方都应该理性看待彼此诉求,与政府一道寻求发牌数量最优解。
网约车改革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版”。接下来,政府可以广泛与业界、市民积极对话,尽可能收窄分歧,让业界和市民都能在网约车新业态发展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