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饮用水的风波今年8月曝光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随即采取行动,调查事件和审视现行制度,避免再发生同类事件。许正宇昨日公布其领导的“检讨政府采购机制专责小组”所提出、用以尽早堵塞政府采购程序漏洞的六项先行措施,同时全面公开审计署撰写的管理建议书。一连串行动和操作,充分展现政府的透明度和完善政府采购机制、确保公帑用得其所的决心。
供应商疑存心诈骗政府
政府采购饮用水风波,源于投得港岛和部分离岛饮用水供应合约的公司“鑫鼎鑫商贸”涉嫌在投标过程造假,提供予政府人员饮用的樽装饮用水亦属“冒牌货”。今次事件,明显涉及个别公司的怀疑欺诈行为,但同时亦显示,政府物流署相关人员在采购饮用水期间,在尽职审查和应对潜在欺诈行为方面,表现未能追上现今商业社会状况,与公众的合理期望亦明显有落差。专责小组提出的六项先行措施,正是集中对焦社会最关心的几个重要部分,加以完善和改革。
事件发生后,社会上有意见认为,物流署人员应核实投标者提供的文件内容,不能盲目尽信。针对这方面的建议,物流署已按专责小组的要求,完成内部工作指引,并已发放给政府内负责做采购的人员,内容包括验证文件、背景审查、实地视察,以及应对可疑事项的跟进行动。
“表里兼顾、标本兼治”为目标 推六项先行措施回应关注
此外,为了更好处理每项投标的审核工作,物流署自10月起将内部审计专队重组为“采购及物料管理审核组”,加强抽查各部门采购时的尽职审查工作。审查期间若发现有不足的地方,审核组会适时上报有关部门首长正视,彻底改善有关部门采购流程。另外,物流署今日起亦已修订“招标和合约的标准条款”,规定投标者和承办商须同意政府可直接向第三方核实所提交资料的真确性,以及容许政府在审核标书过程和合约期间进行实地视察等,中间若发现承办商提交虚假陈述或不真确资料时,政府可即时终止合约,保障公帑用得其所。
政府每年批出的采购合约成千上万,项目相当繁琐,而负责采购的绝不只物流署。上述三项安排,代表专责小组今次确是抱着“刮骨疗毒”的决心检视现行采购安排,对准的目标不限于物流署,而是政府内所有负责采购的人员,目标是要政府部门上下一心、与时并进,用好每一分公帑。这份推动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相信定能让各部门大大增强“审标”、“核标”的能力,同时挽回社会对政府采购工作的信心。
里里外外全面改革采购制度
六项先行措施的后三项,则属于改善政府部门间沟通和工作文化上的安排,包括:设立电子资料库共享资讯,让各政府部门共享包括承办商履行合约时异常情况的资料,为各部门“评标”时有多一项参考;安排负责采购和财务工作的人员参加防骗培训;以及培养采购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令他们为政府进行采购时,像为自己购物一样谨慎,保障政府和公众利益。
政府采购饮用水风波,揭示的不只是个别部门的采购工作问题,而是政府整体采购流程及制度未臻完善。专责小组不避难、不避讳,敢于直面问题所在,提出审标、核标,以及工作文化上的重塑,正如许正宇所说,是确保大家“有权可用,有权敢用,有权识用”。更重要的,是政府针对采购工作的改革并非止步于此,未来待专责小组完成检讨及发表最终报告后,会有“先行措施”以外的其他深化建议,进一步改善整个政府的采购制度,贯彻“尽职尽心,采购为民”的目标。
市民应对政府纪律调查有信心
除了制度改革外,公众的另一关注点,是有没有公职人员需要就事件负责。由于审计署的管理建议书指出,事件中有人为疏漏,加上处理是次采购饮用水事件的过程涉及物流署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的高层共十多名,为公平起见,许正宇已邀请从未参与事件的劳工及福利局常任秘书长刘焱负责纪律调查。刘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承诺,若纪律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违法情况,绝不会轻轻放下,有需要时定会向执法部门举报。
笔者认为,公众及社会关心公职人员的纪律调查详情实属正常,但众所周知,纪律调查需时,社会应给予空间让政府进行独立及不受干预的纪律程序。只有公平对待事件中所有涉事人员,政府才能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调查结果,在确保公众知情权之余,同时保障事件中各涉事公职人员的基本权利。大家应对现届政府有信心,虽然审计署的管理建议书只是提供予部门参考,惟负责官员仍决定站在公众利益角度,将整份管理建议书公开,这份开诚布公的决心,充分证明政府处理今次事件时对透明度的坚持,以及对改革的诚意。
期望有一个永不犯错的政府,是并不合理的幻想。但现届政府一旦发现错误,永远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采取直面问题、正视错误的态度去应对。“敢于面对不足、勇于完善制度”是现届政府的特色,亦是市民乐见的施政方向。期望专责小组尽快完成检讨,堵塞现行采购制度中的所有漏洞,并研究加强如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杜绝别有用心人浑水摸鱼的可能,把关守护好属于市民的公帑。
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