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际调解院在湾仔总部隆重举办开业仪式,30余个国际调解院公约缔约国、签署国以及近200名特区各界代表出席,标志着首个总部设址香港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开业运营。从5月30日公约签署,到8月29日公约生效,再到如今开业,短短不到5个月,无怪乎出席仪式的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表示,“速度之快在国际组织建设史上十分罕见”,这充分表明国际调解院应运而生、广受支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上特区自身的努力,国际调解院一定能够实现“开门红”。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场地是开业的先决条件。此次开业仪式得以顺利在国际调解院总部举办,也要归功于特区政府的“超前部署”。总部大楼由二级历史建筑旧湾仔警署改建而来,该警署是上世纪20年代湾仔海旁填海计划唯一幸存的遗迹,也是本港唯一现存的战前现代设计警署,一度被视为“香港最新地标”。
特区政府高效推进总部大楼改建工程,去年3月获立法会通过改建拨款申请,纳入当年施政报告KPI,历时14个月“不超支、零意外、超高速”竣工,今年8月1日即交付国际调解院筹备办使用,彰显了“香港效率”与“香港速度”。昔日的湾仔警署“旧貌换新颜”,独具历史特色的建筑风格与适配国际调解院的新功能交相辉映,有望再次成为香港新地标。
香港寸土寸金,为巩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地位,特区政府在“筑巢引凤”方面同样做足功夫。今年的施政报告提出,要在国际调解院总部旁兴建香港国际法律事务大楼,汇聚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总部和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机构、国际法律会议设施、国际法律事务研究和仲裁、调解设施等。这一“双子星”设计,不仅有助于产生“集聚效应”,还可为“香港无处不旅游”增添新名片。可以想见,国际调解院总部大楼若能与终审法院大楼、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法律枢纽的一部分)以及前北九龙裁判法院“连星成链”,在举办更多法律盛事、吸引更多法律人才的同时,无疑也是一条看点十足的citywalk路线。
助力法律人才集聚
开业当日,国际调解院理事会任命前任律政司司长郑若骅资深大律师为国际调解院首任秘书长,开创了港人担任政府间国际法律组织负责人的历史。郑若骅资深大律师是蜚声国际的法律及争议解决专家,曾任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副主席、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仲裁员等,由她出任首任秘书长可谓实至名归,是国际社会对香港普通法制度、法治优势及法律人才投下的信任一票。
香港正在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国际调解院开业后必将提供新助力。一方面,本地法律人才“近水楼台先得月”。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要通过积极举办国际会议、专业培训、实习计划等,争取香港青年和法律人才参与和服务国际调解院的工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也表示,会争取将香港调解员纳入国际调解院的调解员名册。另一方面,国际法律人才也会纷至沓来,不论是跟着案源而来,还是参加交流研讨,国际调解院都会“笑迎八方客”。
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国际调解院奉行和解合作和谐、坚持公平公正公道、乘持共商共建共享、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务实导向,在理念上与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首次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高度契合。
目前国际调解院只公布了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下一步将公布的调解规则和机制。我们相信,国际调解院将如外交部长王毅在公约签署仪式上所言,“尽快建立一套自主灵活、务实高效、国际领先的调解规则和机制”,并通过处理一个个真实案件,促进国际争议的友好解决,切实填补国际调解领域机制的空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法治正能量。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国际调解院的开业顺应时代潮流、承载各方期盼,根植和合共生的文明智慧,落户“一国两制”下独特土壤,一定能与“东方之珠”共同成长、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