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建议/北都“立体城市”建设的尝试\胡恩威

2025-10-22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日本游客举着相机在早已消失的九龙城寨模型前驻足拍照,电影里那个近乎魔幻的垂直迷宫,意外地成了香港旅游的最新焦点。这股热潮颇具隐喻色彩──东方遇见东方,在日本人对九龙城寨的钟情中,我们看见的或许不是对破败的猎奇,而是对另一种城市可能的惊艳。当《九龙城寨之围城》演员代言的月饼在东京热卖,贩售的早已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美学符号,一种对高度压缩却充满生命力的空间想像。

  九龙城寨的魅力,从来不只是颓废美学,它那看似混乱的肌理下,藏着一套另类的空间哲学。在那里,豆腐作坊的豆香与无牌诊所的消毒水味在楼梯间交缠,天台戏班的锣鼓声为下方塑料厂的机器声伴奏,神坛的香火与民居的炊烟共同编织成空气的纹理。这不是西方工业革命后那种刻板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壁垒分明,而是将生活、生产、信仰、娱乐全部压缩进一个立体网络中。这种“多功能综合型规划”并非出自哪位建筑大师的蓝图,而是在极度高密的生存压力下,由民间智慧自发生成的生态系统。它更像一个生命体,而非机器。

  以垂直复合理念进行规划

  这恰恰映照出西方规划逻辑的历史局限。工业革命时代,因应污染与卫生问题,将城市切割成功能单一的区域曾是进步之举。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已显疲态。长途通勤耗费能源,功能单一导致社区失去活力,土地低效利用更让城市不断摊大饼式地扩张。反观昔日的九龙城寨,它在最小的土地面积上,实现了最大化的功能叠加,形成了一个近乎自给自足的“立体生态位”。这种密度,未必只有压迫,也可以是一种高效的空间集约。

  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若继续沿用那套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早已落后的规划模式,无异于刻舟求剑。我们需要的是一场规划理念的“文艺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从九龙城寨这类本地原型中汲取灵感,结合国家最先进的科技,创造出真正的未来城市范式。

  想像这样的北部都会区,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城市”,而是一座“立体方舟”。借鉴九龙城寨的垂直复合理念,我们可以将居住、研发、轻工业、文化设施等多重功能整合进紧凑的建筑集群中。这些建筑不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通过立体廊道、空中花园连成有机网络。它们自成一个个立体的微型社区,居民下楼即可工作,步行范围内满足大部分生活需求。这将极大减少对跨区交通的依赖,许多必要的基建如高速公路、港铁延线等,其规模与造价都可能大幅降低。

  被节省下来的广袤土地,则可归还给自然。北都完全可以形成一种“高密度组团+大面积绿地”的镶嵌式格局。组团内部是充满活力的城市森林,组团之间则是真正的森林、湿地与农田。这种规划不仅保护了生态,更让农业与城市共生的梦想成为可能──市民或许在垂直农场中耕种,农产品通过无人机直接配送至社区,减少物流环节的碳排放。

  科技将是这种新模式的神经系统。借鉴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能源与物流网络:无人机物流系统在建筑群间穿梭,承担小件货物运输,取代部分货车交通;建筑外墙大面积铺设柔性太阳能薄膜,结合微型风力发电装置,让每个组团都成为微型电厂;分布式电池储能系统与智能电网,实现能源的就地收集、存储与调配。

  这让人想起丰田汽车在日本静冈县打造的智慧城市“Woven City”,其核心正是探索人、车、环境如何在新形态的城市中和谐共处。北部都会区的规模与复杂度远超前者,正是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试验场。

  结合前沿科技与绿色生活

  归根结底,九龙城寨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它证明了在极度限制下,人类能够迸发出惊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它那自下而上长出的有机秩序,比许多自上而下的规划更具韧性。今天的香港,面对土地房屋供应短缺、气候危机等挑战,与当年的城寨居民面对空间逼仄的困境,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在限制中寻找机会的智慧。

  未来的北都不应是另一个覆製的卫星城市,而是从九龙城寨的基因中提炼出箇中精髓,并经由当代科技赋能的“立体方舟”。它将证明高密度与绿色生活并非对立,透过各种前沿科技的结合,能够创造出一种既不牺牲效率、又回归人本的城市范式。在那里,我们将不再怀缅那个早已不复存在、如黑暗迷宫般的九龙城寨,而是在阳光下建成一座座通往未来的、生机勃勃的垂直森林。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