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关系/高市早苗的右翼硬伤与“短命”宿命\宇 文

2025-10-22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0月21日,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从与公明党联盟破裂,到迅速与日本维新会达成“内阁外合作”,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虽然登上首相大位,由于她的右翼硬伤,其执政之路将更加坎坷,甚至难以摆脱“短命首相”的宿命。

  内政上,高市早苗的“早苗经济学”主张扩张财政和货币宽松,提出减税等措施来刺激个人消费,但这也可能加剧日本财政赤字,并导致日圆贬值。市场分析认为,若高市的政策继续推动,日本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可能会像英国特拉斯政府一样,面临不小的风险。

  此外,她曾表示要放弃“工作生活平衡”,强调要“工作、工作、工作、再工作”,这一言论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尤其是在曾被过劳死问题困扰的职场环境中,引发了过劳死遗属的强烈不满。

  高市早苗也难以摆脱“黑金丑闻”。她提拔“原安倍派”片山皋月担任财务大臣,众所周知“安倍派”因涉及黑金丑闻而解散,黑金丑闻更是导致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破裂的直接原因。因此,提拔片山皋月的决定不仅引起舆论批评,更加深了自民党内部裂痕。

  中日关系的严峻考验

  更严重的是,高市早苗的右翼立场使她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日本民众对她的支持率并不高,尤其是她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引发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外交上,她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韩国媒体将她称为历史修正主义者,中国网民则对这位右翼色彩强烈女政客采取逆反的心态──“希望她当选首相”,以便看其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她坚持所谓“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表态,无疑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她还推动发展远程打击能力和加强经济安全审查,这些政策明显针对中国。

  因此,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绝非中日关系的福音,而是对两国关系的严峻考验。这位贴着极端右翼标签的女政客,从修宪强军到推动“准安全联盟”,无不彰显对华战略的敌意,直接挑战中国核心利益。

  不过,高市早苗的执政基础异常脆弱。日本政坛“短命首相”的恶性循环,预示着她的首相生涯可能短暂而动荡。这种政治不稳定性,反而为中日关系留下了一线转机,她难以在短期内推行激进的对华政策。

  但中日关系的真正稳定,绝不能寄托于日本政客的“善意”。中国与日本的经济纽带已深度交织,2024年中日贸易总额达3083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出口依赖度达25%。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日本任何极端对华政策都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巨额利润,是其无法忽视的现实约束。

  中国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始终清晰而坚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中方在中日关系上的基本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维护双边关系政治基础,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符合地区和平大局。

  高市早苗的上台,不过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一次政治表演。中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与实力,应对任何挑战。中日关系的未来,不取决于日本政客的短期表态,而取决于其是否真正正视历史、尊重中国核心利益。任何试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搅动地区紧张的行为,终将自食其果。

  “内阁外合作”埋下不稳定因素

  从执政基础上看,高市早苗的执政前景被普遍看衰。日本自民党自安倍晋三以来,已经历了“五年三首相”的动荡局面,首相更替频繁。高市早苗作为新晋领导人,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本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很难在短期内建立稳固的执政基础。

  她的“内阁外合作”模式也埋下了不稳定因素。维新会虽然不进内阁,但手里握着“削减议席”的协议,以后高市推政策要是不合他们心意,很可能会被“卡脖子”。两党在众议院的总席位没过半,以后要通过预算、法案,还得看其他小党派的脸色,政策推行起来肯定磕磕绊绊。

  高市早苗的当选,暴露了日本政治的深层困境。她作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本可以成为性别平等的象征,但她的右翼政策和内部矛盾,使得这一突破的意义被大大削弱。日本社会依旧面临“政治优先、民生滞后”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将持续困扰她的领导。

  有分析认为,在经济疲软、外交紧张、党内分裂的多重压力下,高市早苗的首相任期很可能难以超过18个月,甚至可能更短,成为下一个“短命首相”。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