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住于钻石山凤德邨的婆婆感染基孔肯雅热,由于她自八月后未曾外游,被确认为首宗本地感染个案。事件为本港敲响警钟,灭蚊很重要,清除蚊虫孳生的环境更加重要。
基孔肯雅热主要由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目前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呈报了逾44万宗感染个案及155宗相关死亡个案。在本港,至今录得40多宗感染个案,之前的都是外地输入。但由于本港也是白纹伊蚊的活跃地点之一,出现本地感染个案并不令人意外。
卫生部门察看了感染者的生活环境,发现其居所清洁,但其经常活动的公园有积水和垃圾存在。鉴于患者200米活动空间内有20栋大厦,居民超过1万,还有多所学校,不排除日内会出现新的本地感染个案。
卫生部门多管齐下,一方面呼吁怀疑感染的居民尽快联络当局,大厦管理处亦会逐户发出问卷,希望两星期内确保不再有其他隐形个案存在;另一方面,卫生防护中心昨日起在凤德商场二楼设医护站,为出现相关症状的居民作评估,亦会设立查询热线。
本港一直有恒常的灭蚊机制。通过在全港38处设立诱蚊产卵器以监察白纹伊蚊的孳生情况,若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超过20%,就会加强灭蚊。通常而言,指数随着季节更替而波动,夏天与落雨天气有利蚊虫孳生。进入秋天,天气转凉,蚊虫威胁降低。今年5月份,本港蚊虫指数超过10%,但9月份指数已下降至2.5%,较8月份的5.3%明显回落。相信10月份的指数会进一步降低,但饶是如此,仍然出现了本地感染个案,足见即使在秋冬之际,仍不可掉以轻心。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香港不仅灭蚊需要持之以恒,更要铲除蚊虫孳生的环境。一般市民须注意家居清洁卫生,食环署、渔护署等部门更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察,坚决打击垃圾虫,坚决清除卫生黑点。适当增加诱蚊产卵器,有助提升指数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