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国际关系/中美经贸磋商考验美国践诺精神\轩辕靖

2025-10-28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0月26日,中美经贸第五轮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结束,双方澄清了立场,增进了理解,就对等解决当前紧迫的经贸问题达成框架共识。

  不过,中美最终能否签署协议,关键看美国是否信守承诺。若是美国习惯性出尔反尔,中美两国经贸磋商就不会有好结果。美国要明白,和中国打交道,不用甩心机,玩极端威慑的所谓“交易艺术”,也不要虚设加税筹码,这些对中国没有意义。一诺千金,才是大国应有的样子。否则,只会拉低美国国际形象。

  美方代表团阵容暴露了白宫内部政策分歧。以对华强硬著称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意外缺席,而财政部长贝森特接管谈判主导权。贝森特虽延续强硬姿态,但更倾向于以经贸稳定为目标,反映美方试图在施压与务实之间寻找平衡。

  本次磋商围绕稀土、大豆和芬太尼三大核心议题展开。

  稀土成为本次谈判的胜负手。中方对稀土开采、冶炼技术及二次资源回收实施精准的出口管制,直击美国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国防产业的软肋,让美国感到了被“卡脖子”的痛感,也让美国体味到出尔反尔不讲诚信的代价。

  大豆问题是美方重点关切。农业州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停滞,农民面临数十亿美元损失,在中期选举临近的背景下,特朗普必须尽早给美国农民一个交代。

  芬太尼问题则是特朗普的老调重弹,美国关注的重点并非真正解决毒品问题,而是想借此获取更多磋商筹码。

  中美双方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中方明确表示:“关于关税战、贸易战,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而美方态度显现矛盾性,特朗普政府一边威胁加征关税,一边又承认高关税政策“不可持续”。

  因此,美方在谈判中面临多重困境。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实为政治施压工具,但美方同样面临反噬风险。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华关税战,早已偏离“公平贸易”初衷。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额巨大,关税成本将直接转嫁至美国消费者。

  美方在本次磋商前摆出四张牌:大豆、稀土、芬太尼和台湾问题,试图扩大谈判战线。这种“多议题捆绑”策略旨在设定规则、扩大美方主导权,而非真正寻求合作解决方案。但面对中国的精准反制,美国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有效的执行力。

  中方在谈判中展现出坚定立场和战略定力。中方强调相互尊重原则,拒绝在核心利益上让步。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外交部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不存在任何自定义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稀土出口方面采取了精准管控策略,如果美方不深入了解中国的谈判策略,而是一味莽撞施压,美国只会面临更加难堪的局面。

  此次马来西亚磋商达成框架共识,为韩国APEC会议期间的中美领导人会晤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不仅有助于纾缓中美紧张关系,也让区域和全球松了一口气。毕竟,中美两强关系紧张,整个世界也会惶恐不安。反之,中美关系和缓,特别是中美元首大概率会在韩国APEC峰会举行双边会晤,也让躁动不安的全球市场安稳乐观起来,更为整个世界注入了确定性。

  不过,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取决于美国能否正视中国发展的现实。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一带一路”构建的经贸网络,正逐渐转化为国际谈判的底气。

  美国需要正视的是,美国已经失去了谈判的实力基础。中国的经济韧性为其提供了谈判底气。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已降至12%,2025年预计进一步降低。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双循环”战略,2025年内需对GDP增长贡献率预计升至65%。中国市场与产业链的综合优势难以被替代。美国对华如果没有足够诚意,只有无端施压,美国只会自取其辱。

  中美马来西亚经贸磋商达成框架共识,不仅关乎两国经济的未来,更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既然美国对本轮磋商充满更加乐观情绪,为了美国和全球经济,美国要表现出应有的践诺精神。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