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光影铸史 共盼归航\吴军捷

2025-10-29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决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次日,广州“血肉长城 烽火忠魂”影像特展如期开幕,百米长卷中的烽火记忆与纪念日的立法宣告交相辉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彰显着祖国统一的必然逻辑。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的受降仪式,标志着被日本窃据50年的宝岛重归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成果。

  百米长卷由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与上海沙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陈锐军策展。开展当天,著名八路军战地摄影家沙飞之女王少军,《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之子张安东等多位抗战老兵后人亲临现场,本人亦与东江纵队老战士合唱团团长曾海云、抗战飞虎队后人代表陈安琪,以及现场观众一起触摸历史温度。

  台湾人民抗战50年,付出60万人的伤亡,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血写的史实,正是对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教育的最有力驳斥──试图淡化1945年后的历史脉络,本质上是对民族记忆的背叛。

  纪念日的设立更是对外部势力的严正警示。日本右翼势力频频介入台海事务,无视台湾光复的战后秩序铁证,这种觊觎之心无疑是在挑战历史底线。而美西方国家奉行的“霸道逻辑”,在“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史实面前更显苍白。正如特展中沙飞拍摄的《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所昭示的,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强权,任何分裂图谋终将被粉碎。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法定,对两岸民众而言,这既是历史唤醒也是精神动员。从甲午海战惨败到抗战胜利光复,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兴衰紧密相连。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杨克林先生耗时四十馀年收集的数万张影像资料中,台湾同胞参与抗日的罕见画面,让“民族强盛则宝岛安”的真理愈发清晰。当王少军讲述父亲“用镜头保家卫国”的初心,当《保卫黄河》的旋律在展厅响起,跨越海峡的民族情感在光影中凝聚。

  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办展,更传递出同心盼统一的强烈信号。从广州的核心展出到澳门的圆满落幕,再到计划中的香港展,抗战精神正在湾区热土上传承,这也道出了两岸四地同胞的共同心声。台湾的统一即将临近,香港更应作出特殊贡献。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未来的序章。当影像长卷定格下1945年的欢庆时刻,当立法文书镌刻下国家统一的意志,两岸同胞更应铭记:光复不是终点,团圆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