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谋篇之际,数字贸易正成为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核心力量。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4年广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7454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逾三分之一;而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出口总值4.38万亿元,同比增4.3%,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96.3%,这样的体量使其贸易一体化水平不仅关乎区域发展成色,更深刻影响国家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话语权。
香港数字贸易核心业态持续发展,依托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规则对接优势与“一带一路”节点地位,成为大湾区数字贸易制度衔接的“桥梁”,更为跨境电商打通全球通道提供核心支撑。以数字贸易破解制度差异、打通流通梗阻,既是落实“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更是大湾区在“十五五”期间锻造开放新优势的核心路径。推动数字贸易赋能大湾区一体化,在“十五五”期间聚焦几个突破点。
规则协同先行,打通制度“堵点”。建立大湾区数字贸易规则互认清单,将数据跨境流动、电子签名等条款转化为统一操作指南,以“白名单+负面清单”双轨管理,创新“数据海关”监管模式,将数据跨境处理周期缩短。同时主动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规则,在数据私隐保护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形成可覆製的湾区方案——其中香港可凭借长期积累的国际规则经验,带动湾区规则与全球高标准接轨,降低跨境电商“出海”的规则壁垒。
设施互联筑基,夯实发展支点。推进大湾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升级扩容区域数据中心,打造覆盖三地的算力网络;依托现有5G基站资源构建跨境数据走廊,实现物流、支付等资讯即时互通;培育跨境电商、数字金融领域平台型企业,降低中小微企业参与成本。唯有设施“硬联通”与数据“软联通”并举,才能筑牢一体化根基──而香港作为国际物流枢纽与数字金融中心,可带动走廊资源优先服务跨境电商的全球仓储、国际结算需求,提升湾区数字贸易的全球响应效率。
提供区域协同发展范式
当前大湾区数字贸易存在城市同质化竞争、企业协同不足等问题,未能形成聚合效应。“十五五”时期应构建以香港为核心引领的差异化协同生态:香港应聚焦数位金融、国际规则对接与全球市场枢纽功能,凭借自由港政策与“一带一路”中转优势,带动大湾区跨境电商通过香港辐射全球──例如助力内地产业带电商对接东南亚、欧美市场,提供多语种合规服务与国际物流整合方案;深圳强化技术创新,为香港带动的“出海”业务提供数字技术支撑;广州侧重产业数字化,为跨境电商供应链提供产业基础;澳门连结葡语国家市场,与香港形成全球市场互补。在此基础上,设立区域数字贸易发展基金,香港可依托国际资本聚集优势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电商+产业带+全球通道”项目,带动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贸易走向国际;建立三地数字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借助香港国际人才资源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数据治理、跨境合规人才,为香港带动湾区数字贸易全球化提供智力支撑。
“十五五”规划为大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确定性,数字贸易正是将这种确定性转化为一体化实效的关键抓手。从香港带动规则协同破除制度壁垒,到依托香港枢纽夯实全球互通基础,再到以香港为核心激发生态共荣动力,大湾区定能以数字贸易一体化破解发展难题,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范式,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
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