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月6日立法会选举提名期正式结束,第八届立法会的参选格局已大致明朗。从这半个月的提名情况来看,确实呈现出一些“亮眼”的新特征:参选人数创新高、年轻面孔明显增多、行业背景更加多元、社会参与气氛热烈。这些变化让选举更接地气、更具人气,为“一国两制”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选举事务处资料显示,本届选举共收到161份提名表格,是新选制实施以来最多的一次。不论是地区直选还是功能界别、选委会界别,各区各界都有竞争,真正做到了“区区有得选,界界有得比”。这样的格局,表明选举不再是遥远的舞台,而是每个香港市民都能切实感受到的一场同频共振。
新人涌现,多元融合,选举参与度上升
相比过去,此次提名期明显更热闹、更正面。政府部门积极推动投票,呼吁公务员带头投票,不同的企业、机构为员工提供半天假期,各大商会呼吁企业采取弹性上班及补假安排,便利员工投票,媒体与社区都在谈论选情。这种全民参政的热烈氛围,让选举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亲和力。当市民看到熟悉的街坊、教师、专业人士成为候选人,自然会觉得“选举离自己不远”,选举参与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而是一种集体责任与荣誉。
提名期内,“新人多”成了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超过一半参选者是首次参选。他们当中,有专业界的律师、工程师、医生,也有地区服务出身的社区干事、青年创业者,甚至还有运动员与文化界人士。这样的组合,让政治议题不再只是宏观的制度讨论,而更多关乎教育、医疗、房屋、创科、体育、文化等对香港更有用、对市民更实际的话题。
这种多元背景的参选人,让政治讨论更有内容,也更贴地。他们不讲套话,不喊口号,不玩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凭借自己的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去谈政策,让政治语言变得真实而又人性化。这样的转变,正悄然改变着政治的样貌,也潜移默化地重建了市民对政治的信任。
选举更加“贴地”,没人能“躺赢”
近年来,香港社会曾出现过一段政治疏离期,部分市民对政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但这次提名期的氛围显示,市民重新开始关心谁在参选、政纲说什么、社会怎么变好。这说明政治信任正在逐步修复。毕竟,市民手中的选票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公平机会的信赖。当政治回归民生、回归常态,市民的政治参与感、归属感自然就会回来。
这种信任的回归,也体现在制度层面。新选制下,立法会结构更加均衡,选举回归选贤举能的本质,任何符合资格的爱国者都有机会参与角逐,无人能“躺赢”,也无人被“祝福”。这样的制度安排,让政治竞争回归理性、公平与能力比拼。市民看到的,是候选人真诚面对选民、比政纲、比服务,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教育。
选举有温度,社会才有希望。当选举成为一场全民的对话、一种力量的凝聚,而不是冷漠或对立的象征时,香港的选举文化正在向着健康、务实、有爱的方向发展。
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必须有流动、有竞争、有新血。香港已经进入由治及兴的阶段,需要的不只是政治稳定,更需要社会创新与公共信任。提名期所展现出的“多元”“年轻”“热烈”三大特征,恰恰是政治走向良性循环的开始。新人参政让议会更具代表性,市民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夯实民意基础,这都将促使“一国两制”在香港走得更稳、更深、更活。
时政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