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香港将迎来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二次立法会选举。是次选举总共有161人报名参选,当中过半数属于选举“新丁”。除了人数之外,今次选举的参选人背景呈现“五光十色”的多元特征,既有资深专业人士、青年创业者、地区工作者,也不乏学者、运动员和社福机构的管理层,形成“老中青结合”、“多元融合”的生动局面,体现立法会应当由来自社会不同界别人士均衡参与组成的特质。
本次立法会选举共有161人参选,其中首次参选者达107人,占比53%。在占30席的功能界别中,13个界别实现“全新人上阵”,即由全新参选者出选,预示近半功能界别席位将由新生力量填补。这种“新人辈出”的格局,与选举制度完善后形成的良性竞争机制密不可分。
展现选举健康生态
至于地区直选,每个选区最少有五名参选人,九龙中选区出现“六争二”的情况,选情之激烈,可想而知。不过最值得欣喜的是,在完善选举制度之后,这种激烈的竞争,并不会导致过往选举出现的抹黑、攻讦、诬蔑等劣质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参选人之间比政纲、比理念、比能力,以争取选民支持,单是这一点转变已可清楚看到,这样的健康选举生态,令选民对这次选举更加期待。
自2021年选举制度完善后,立法会终于成功彻底告别“拉布”、“流会”等乱象,行政立法关系回归理性互动。以数量计,在过去四年会期内,审议通过的法案便达到130条,较上一届立法会超出百分之六十。而在审议拨款方面,立法会财委会审批了261个项目,总承担额共6972亿元,当中包括拨款约5200亿元支持124个工程项目,成功推动土地发展、增加房屋供应、完善交通基建、社区建设及改善环境。
立法会的改变,源自反中乱港势力已经彻底被拒进入管治架构,立法会不再是乱港分子妨碍政府施政、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舞台,议会运作回归初心,讨论聚焦经济民生等实质议题。这种制度优势,已经直接转化为经济动能。2025年第三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实质上升3.8%、私人消费开支增长2.1%、零售业销货价值同比上升5.9%、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较第二季末减少6300宗,负资产涉及的按揭金额亦同步下降。
不同评级机构对香港经济同样抱持乐观的态度。渣打银行上月发表报告,上调香港今年经济增长预测,将第三季和第四季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测分别上调至年增3.2%(之前为2.2%)和1.8%(之前为0.8%),将2025年全年GDP增长预测从先前的2.2%上调至2.8%。
汇丰环球投资研究近日亦发表香港经济报告,将2025年及2026年GDP增长预测分别上调至3.2%及2.4%。汇丰环球投资研究大中华区经济师指出,香港第三季GDP年增3.8%,超乎预期,展现经济活动的持续韧性,这使汇丰的预测上调了0.4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剩余时间里,相对活跃的贸易流动将进一步推动需求增长,同时,自第二季以来持续改善的消费也将迎来更强劲的利多因素。
经济全面回暖、香港重新回到聚焦发展的正轨,这一切都来自完善选举制度后,行政立法关系良性互动。这种“政治稳定促经济”的逻辑,在立法会功能上得到充分验证。在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的前提下,议员们以专业视角提出多元化建议,这些真知灼见,不少都被政府吸纳转化政策正式推行,形成“议题提出─政策完善─经济受益”的“良性闭环”。
透过选票为自己发声
当然,眼下得来不易的局面,始终要靠香港市民的参与,才能持续。今次的立法会选举中,参选人背景多元但目标一致,大家都希望推动香港经济持续有序发展,市民亦应以理性态度审视候选人政纲,选择那些既能代表行业利益、又能跨领域协作的议员。投票不仅是选民行使的民主权利,更是透过手中选票为香港未来发声,也是每一位合资格选民的当仁不让的义务。
事实说明,当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时,城市将焕发持久生机。今天香港已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正迎来生机处处的黄金时代,只有大家全情投入,选出能引领经济创新、保障社会公平、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的议员,立法会才可继续成为香港发展助推器。
今次的立法会选举,是香港民主发展的新起点,更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篇章。从提名期的多元参选,到制度完善后的高效议政,再到经济的全面回暖,香港正以朝气勃勃的姿态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每一位市民的投票,都是对这份生机的呵护与延续;让我们共同期待,12月7日的选举,选出真正能“为香港及自己发声”的议员,让立法会成为香港持续繁荣的坚强后盾。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