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火炬首次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时传递,这是全运会历史上的一次创新。作为首次共同承办全运会的香港特区,正迎来体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随着启德体育园等现代化设施投入使用,以及史上最大规模香港代表团的组建,全运会给香港体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而当主火炬在开幕式点燃后,我们应当思考:这场体育盛会结束后,香港如何延续这份激情与动力?香港可以十五运会为起点,与深圳携手申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这不是梦想,更是香港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五运会标志着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香港首次与广东、澳门共同承办这项全国最高级别的体育盛会。
提升大湾区国际影响力
十五运会只是起点,香港应当以此为基础,制定清晰的国际赛事申办路线图。短期内,可与深圳共同申办亚运会,积累国际大赛经验;中期目标可瞄准申办奥运会;长期则可考虑由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申办世界杯。这种阶梯式的发展路径,符合国际体育赛事申办的普遍规律。
香港与深圳合作申办国际大赛具有独特优势。两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国际经验、财政能力和专业人才可以形成完美互补。“港深双城”模式可以创造一种新型的国际赛事举办范式,即利用两个相邻城市的资源,共同打造一场无缝衔接的体育盛会。国际奥委会近年来一直鼓励区域联合申办,以降低主办城市负担、促进区域合作。未来香港和深圳若能成功合作,将为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提供全新模板。这种合作不仅限于体育领域,更能促进两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交融互鉴,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
启德体育园作为香港近年来最具标志性的新地标,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场馆范畴,成为香港城市发展的重要象征。自启用以来,启德体育园已成功举办多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盛事。这些高水平赛事的举办,将极大提升香港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和经验。
不可否认,与内地城市相比,香港在体育设施总量和规模上仍有差距。但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为未来建设更大规模的体育设施群提供了可能性。为满足申办亚运会、奥运会的需求,香港可借鉴北京“奥运功能区”的经验,在北部都会区规划集比赛、训练、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园区。
十五运会开创了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先例,为区域体育合作提供了新模式。这一安排寓意着大湾区城市的深度融合与协作。香港赛区的筹备工作充分体现了跨境合作的特点。特区政府数字政策办公室负责香港赛区的核心资讯系统建设及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并与广东省及澳门进行赛前联合系统测试和实战演练,确保三地系统无缝对接。这种技术层面的合作,为未来大湾区体育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展现,象征三地同心,共同为体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组建委员会申办国际赛事
过往香港因为土地资源稀缺,限制了体育发展,北部都会区则为大型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新的可能。建议可采用公私营合作模式,政府提供土地,私人机构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交由专业人士执行。这种模式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引入市场活力。
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的筹备经验表明,专业化运作对大型体育项目至关重要。政府应当适当拆墙松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监督,守住底线但提升效率水平,让专业人才有充分发挥空间。
国际大赛的申办和举办更需要专业团队的全程参与。可考虑组建由特区政府和深圳政府、企业界和体育界共同参与的“国际赛事申办委员会”,统筹规划申办策略和准备工作。这种跨界合作机制不仅能提高申办成功率,也能确保赛事长期效益最大化。
启德体育园已成为香港的新地标,未来北部都会区或许将崛起一座集训练、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体育新城,吸引来自湾区所有城市的体育人才集聚。
当香港与深圳携手向亚运会、奥运会和世界杯迈进时,这不仅是追逐体育梦想,更是书写“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的新篇章。
香港的体育发展之路,正从十五运会启程,通向更广阔的天空,而那片天空中最亮的星辰,正是香港与深圳共同追逐的国际大赛梦想。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