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焦点评论/接地气 真沟通 理性竞选彰显优质民主\吴志斌

2025-11-10 05: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八届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提名期自10月24日开始,并于11月6日结束。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10个地方选区、28个功能界别及选举委员会界别的选举主任共收到161份提名表格。其中,地方选区占51份,功能界别有60份,选举委员会界别则为50份。各地方选区中,除九龙中出现6人竞逐2席外,其余均为5人争夺2席。特别是,女性参选人的比例突破了22%,与去年选举的18%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这踊跃参选、提名多元、社会高度关注的气氛中,足以彰显政府各部门与各界市民在进一步推进优质民主、聚焦发展、选贤任能、良政善治的新努力。

  作为本届立法会选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笔者就是次的提名和参选人的表现有三大观察。

  竞争激烈参与热烈

  首先,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呈现了高度的竞争性。这不仅反映出香港社会参政热情的回升,也说明不同社会群体都希望透过制度内的角逐,进一步聚焦公共议题和民生发展的考量,参选人更是呈现了“深耕地区、跨界专业、融通家园”的三大特征。特别是过去选举中有不少自动当选的功能界别出现了许多新鲜面孔。

  由此看来,竞争激烈并非仅仅指向人数之多,而是多元特质,来自社区、民间团体、专业背景的人士进一步得以纳入考核范围,足见在目前香港社会,“进入政治场域”的机制渠道明显扩宽,这无疑给予了有志有为之人更为宽阔的展现舞台。

  其次,参选提名阶段的热烈氛围,将为今年的选举注入新的可能。选举最核心的主体仍是选民。作为最直接的政治参与,投票是香港特色民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竞争激烈、参选人背景多样化时,选民的角色变得更为关键:他们需要仔细地审视参选人的政纲、辨明差异、判断代表性和合理性,而这正是民主深化、共同建设香港社会的有机过程。香港不只是议员的家,也是七百多万香港市民的家,市民有责任和义务来投出真心实意服务香港的议员,这亦是对自己权利的光荣和身份的坚定维护。

  第三值得关注的是,是次参选人体现出了“参选落地”的特征:接地气、进社区、听民意、真沟通。香港的议会政治在过去很长的时间中,呈现为精英主导。但本届2025年的参选提名已有若干迹象显示变化。

  例如,在参选人背景方面,功能界别中有注册社工、工程师背景的候选人,甚至不少青年创业者、运动员以及文化界人士也走了出来,超过半数的参选人为首次参选。“当市民看到熟悉的街坊、教师、专业人士成为候选人,自然会觉得‘选举离自己不远’,选举参与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而是一种集体责任与荣誉。”

  “参选落地”回应诉求

  此外,多元新鲜的参选群像让政治议题不再拘泥在宏观的机制讨论,也更为聚焦教育、医疗、科创、文化、房屋等对市民更为实际的话题。当社区工作者、专业人士乃至草根团体、科创青年走入候选人的行列,他们不仅有机会拉近立法会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重新检视“政治是谁的权利”的问题,也使得“真实生活经验+具体社区需求”成为新治理话语的“底气”。精英的声音和眼光使得提出和看待社会问题具有前瞻性,但是在香港目前的阶段,我们不仅需要有人提出“好建议”,更需要有人“解决好”问题。

  纵观2025年立法会选举,这并非只是简单的候选人名单的更替,更是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在香港优质民主进一步深化的重要阶段,对“谁可代表”、“谁有参与”、“谁来投票”三个问题的再思考、再深化。在理性空间中的激烈竞选意味着政治热情、变革香港的初心仍在,鼓励选民积极投票可见香港民主的真心实意动员,而参选的落地则意味着代表性的地基和“底气”都在扩张。而唯有这三者同频共振,才可为未来投出一个多元协作、相互监督、充满活力的新香港。

  安徽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