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火炬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点燃,首次由粤港澳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式开幕。作为国家最高规格的综合运动盛会,既是体育竞技的巅峰舞台,更是民族精神彰显和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的一次综合展现。从1959年首届全运会彰显新中国体育新气象,到2025年十五运会粤港澳共同承办体现建设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全运会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不平凡的历程折射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真实历史写照。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贯穿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概念。全运会透过高标准赛事设定和激烈竞争,显著提升了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首届全运会有4次打破世界纪录,664名运动员刷新106项全国纪录。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期间,43次运动员打破并超过世界纪录,占前五届总次数的75.4%,并在18个国际赛事中获得147个世界冠军。从首届全运会检阅建国十年成果,到十五运会体现区域协同,全运会始终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彰显了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全民健康、区域协同与国家认同的多元价值,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全运会不仅引导全国体育发展方向,强调竞技与规范性。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导引下,全运会持续融入科技元素。今年十五运会提出“碳中和”目标,推广绿色场馆和无废理念。比如全球首次透过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燃烧采集火种,点燃大会圣火,展现能源科技突破。广州赛区发布了多项科技新场景,驾驶L4级车辆及电网作业机器人“悟空”等35项科技案例亮相全运会会场。大会并引进AI裁判、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赛事公正性与观赏性。值得一提的是由香港研发的无电制冷技术应用到香港赛区的红馆和广州赛区约100个志愿者驿站上。
今届全运会透过经济辐射、基建升级、制度创新和文化融合,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力引擎。国家以体育为支点,推动“一国两制”下的大湾区协同实践,为全球跨区域合作提供中国方案。粤港澳建立“1+4”联络机制,透过三地“同频沟通、同心决策、同步执行”原则,推“三地三同”联合办赛新模式。例如,马拉松测试赛创新“人脸辨识+手环定位”无感智能通关系统,运动员7秒即可完成跨境通关。还有统一票务系统、跨境火炬传递、食品安全标准互认等,促进“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资源互补性改革,为后续区域合作提供范本。全运会透过赛事经济辐射、产业链协同和区域资源整合,努力促进承办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连结。全运会从竞技舞台提升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立体展台,其经济辐射力、科技突破性、文化融合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
全国运动会全城瞩目。为进一步催发社区赛事热潮,提升市民对十五运会的认识与投入,开幕前全港已有不同的活动加深市民对各个赛区举行的竞赛项目的认识。而本月2日,全运会火炬由粤港澳三地同时传递,更是将十五运会的气氛推至开幕式前的最高点。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健儿,港队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出实力和艰苦训练的成果,继贝俊龙在十五运会帆船项目夺得港队首面金牌后,李思颖周日亦在女子个人单车公路赛卫冕,夺得港队今届第二面金牌。
事实上,香港文体事业从来就是国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体育史上首位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便是在香港出身的容国团,他建立的功勳代表了香港人对国家归属感和爱国精神传统,他是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先行者,更是港人贡献国家为国争光的典范。在今届全运会上,我们寄望和祝愿香港运动员继承发扬容国团的拚搏精神,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强盛争取更大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