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这是两位领导人时隔六年的再度面对面交流,也是特朗普今年1月开启第二任期后的首次中美元首会晤。两天后即11月1日,习近平主席又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庆州举行会谈,这是中国领导人时隔11年再次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的首次中韩元首会晤。这两场紧密相连的高层互动,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呈现出中美关系与中韩关系之间深刻的联动性与同步性。
一、韩国外交:“双轮驱动”。李在明政府上台后,韩国外交政策出现显著调整。与前政府相比,李在明明确提出“安美经中”的时代已经过去,正在推行一条“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实用外交路线”。APEC会议期间,韩国一方面寻求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一方面推动中韩关系改善,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双轮驱动”的外交策略在短期内收到了明显成效。11月初,韩国民调机构Realmeter发布的调查显示,李在明的施政好评率上升了1.8个百分点,达到53%,这与APEC会议及韩美、韩中领导人会谈的影响密切相关。
二、中韩关系:全面修复与务实合作。与中美关系同步振动的,是中韩关系的回暖与重启。李在明总统用“全面恢复韩中关系”来形容此次会谈成果,并表明双方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再次携手走向务实合作、互利共赢之路”。习近平主席此次韩国之行承载的深意,透过“求同与存异”这组关键词可见一斑。11年前,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提出,“以对话协商方式凝聚共识,以互谅互让的精神处理分歧。”11年后,在两国关系改善发展的重要时期,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从长远角度看待中韩关系,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李在明总统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理念:“韩中两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长期保持交流,不断积累互信。”虽然他承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两国关系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但他坚信“两国共同缔造的深厚友谊和历史不曾间断。”
习近平主席就开辟中韩关系新局面提出四点建议:加强战略沟通,夯实互信根基;深化互利合作,拉紧利益纽带;提升国民感情,促进民心相通;密切多边协作,共促和平发展。习近平主席与李在明总统的会谈,成为中韩关系全面修复的重要标志。
三、中美关系:缓和信号与战略校准。中美元首在釜山的会晤也为近期动荡的中美关系注入了稳定性,此次会晤承载着超越双边关系的全球意义,发生在两国经贸关系再次出现波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经贸应该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并呼吁“双方应该算大账,多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
对于“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一根本性问题,习近平主席再次明确给出了中国答案:“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特朗普在返美途中接受采访时称,此次会晤“非常成功”。当被问及如何评价此次会晤时,他更是不吝赞美:“如果以0分到10分来评价,10分是最好的,我会说这次会晤是12分。”外媒普遍认为,此次会晤有助于缓和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预计将为两国间更深入的贸易和经济对话铺平道路。在韩国观察家看来,中美元首会晤在贸易争端议题上达成的部分共识,不仅对中美双边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韩中领导人会谈产生了正向辐射。
四、经济共振:合作共赢的务实选择。经贸合作一直是中韩关系的压舱石。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韩关系的修复不仅体现在政治互信的增强,更转化为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韩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这为后续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中,两国各具优势、需求互补。中国在部分新兴技术领域具备领先地位,而韩国在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也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韩中之间合作潜力巨大。
在APEC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韩国产业通商部长官金正官,双方就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强区域及多双边合作等交换意见。王文涛表示,双方应通过中韩产供链合作热线、出口管制对话、贸易救济合作机制等加强沟通协调,保障中韩产供链稳定畅通。金正官则回应称,中国是韩国重要经贸合作伙伴,韩方愿与中方一道,加快韩中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推进地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双边贸易投资及区域、多边合作。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圜,协议有效期五年。李在明表示,此举有助于稳定两国之间的金融市场和贸易。
五、亚太启示: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范式。中美关系与中韩关系之间的“同频共振”现象,折射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常态。这种共振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反映在战略上的联动性。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在韩国的互动及中韩关系的回暖,为地区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中韩作为亚太地区“有分量”“有影响”的重要国家和经济体,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中韩关系的同频共振,正在塑造亚太地区的新格局。
APEC会议期间的两场元首会晤,共同勾勒出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对抗还是合作?封闭还是开放?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单个国家的前途,更关乎整个地区的命运。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强调,“要坚守亚太经合组织促进经济增长、增进人民福祉的初衷”,并倡导“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延链’而不是‘断链’”,勇于“拆墙”,“让更多合作成果惠及亚太地区人民”。这些主张引发各方强烈共鸣,呼应了亚太地区人民的普遍期待。历史昭示我们:对抗对立只会带来隔阂和动荡,合作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韩国这片土地上的“同频共振”正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信息:亚太地区的未来,不在零和博弈的棋局中,而在共同发展的交响里。
曲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