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2025立法会选举/选举论坛感受良性竞争的新气象\林鸣谦

2025-11-13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全面开启,候选人名单公布后,39场“爱国者同心治港”选举论坛接连登场。最大的感受,是气氛“热”了、节奏“稳”了。论坛不再是“斗大声、斗出位”的场面,而是回到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的正面竞争,更让选举从海报与口号真正走进社区现场与市民日常,把“政治”重新放回“公共对话”的原位。

  首两场论坛聚焦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气氛热烈、秩序良好,与过去“靠恶、靠大声、靠抹黑”的劣质选举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市民政治参与度显著提升。候选人数量多、覆盖界别广,论坛观众席人头湧湧,企业、商会与公务员群体也以不同方式鼓励投票,从社区到街头都动起来——选举不再是冷清的“专属事件”,而是城市的“共同项目”。

  “可感的互动”形成正向循环

  另一方面,讨论议题聚焦民生更“接地气”。交通拥堵、居住负担、基层福利、青年上楼、产业升级、创科生态……无不切在市民痛点上,不再只比立场、喊口号,而是拿出具体方案与落地路径。台上说得清,台下听得懂,政治语言被“翻译”成生活语言。此外,专业界、地区服务者、青年创业者、体育与文化界面孔齐聚一堂,让候选人更像香港社会的缩影。多元背景意味着多元视角,也意味着各种议题能被更细致、更专业地拆解和回应。

  政治信任从哪里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可感的互动”与“可验的承诺”。论坛让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检验候选人——你怎么想?你如何做?你做过什么?当候选人用具体数据与案例说明方案,市民感受到的不只是“会说话”,也是“会做事”。这份务实与坦诚,正是政治“人情味”的核心——把抽象的社会治理,变回具体的人、具体的事。

  这种“可感的互动”会形成正向循环:参与越多,资讯越透明;资讯越透明,期待越理性;期待越理性,合作成本越低。社会信任就在一次次面对面的讨论、一次次公开的辩论中,被重新积累起来。当市民觉得自己的关切被听见、自己的意见有回应、自己的投票有意义,“政治冷感”就会自然转化为“参与热情”。

  从“一国两制”实践的角度来看,选举论坛的举办可以说是“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具体落实。其一,是代表性与回应性的同步提升。论坛把分歧“摆到台上”讨论,让政纲竞争替代情绪对立。当议会更能回应基层与专业的真实需求,政策就更有黏着度与可执行性。其二,是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的叠加。论坛把经济与民生置于“中心位”,这将倒逼政纲更可落地、监督更有抓手、协同更有效率。当议会与行政形成良性互动,重点政策就能少走弯路、加速落地,产生可感、可见、可衡量的改善。其三,是政治文化的“去极端化”。有秩序、有内容、有节制的辩论,重建了公共讨论的规则感。规则感一旦建立,制度就能承载更多分歧而不致失序,治理就能在争论中前进而不是在撕裂中停摆。这也正是“一国两制”下高质量民主实践的应有之义。

  直面问题以解决为导向

  口号走下舞台,对话走上街头。这次连场论坛与热烈参与,让我们看到香港政治的新温度——尊重事实、直面问题、以解决为导向;也让我们看到重建信任的新路径——把市民请回现场,让每一次提问、每一张选票,都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连在一起。把握这股新气象,让良性竞争、务实监督与理性共识成为新常态,香港一定会在由治及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更暖。

  时政评论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