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10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四个月来首次上涨,扭转数月来复苏停滞甚至下滑的局面,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也同比放缓,表明企业利润压力减轻。这两项关键指标的同步改善,既体现了扩内需政策的阶段性成效,也折射出经济循环的逐步畅通。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CP1、PPI的同步改善,也和经济增长形成同频共振,凸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说明中国经济能够实现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从CPI回升看,主要得益于“双节”效应与政策刺激的叠加助力。众所周知,国庆、中秋双节拉动的短期消费需求拉动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2%,其中宾馆住宿、飞机票和旅游价格涨幅显著高于季节性水平,反映出假期出行消费的拉动作用。食品价格亦结束此前连续数月的低迷,鲜菜、肉类等品类价格环比上涨。
此外,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连续第六个月扩大涨幅,表明服务消费和工业消费品需求呈现温和修复态势。
继续推进产能优化
政策端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以旧换新、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和家用杂品价格环比上涨2.4%-5.0%。能源价格的稳定和金饰品等非必需消费品的价格飙升,则进一步支撑了CPI的边际回升。
虽然这种回暖是由短期因素与政策刺激的叠加结果,但也说明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政策叠加的有效性。当然,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也凸显当前消费市场的内生动能不足,需要更强的市场修复与政策刺激,化解周期性低迷。
从PPI改善看,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的调整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改善对PPI改善实现良性推动。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正向传导,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环比上涨5.3%,也带动工业品价格企稳。此外,中国产能治理政策的持续推进,使得煤炭开采、光伏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价格降幅收窄,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转涨。
不过,受新兴产业“内捲式”竞争的持续影响。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消化过剩产能,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此外,国际油价下行导致石油加工等行业价格承压,输入性通缩压力尚未完全消退。
因此,让CPI、PPI同步改善更有“后劲”,需要政策“短期托底”到“长效机制”的建立。短期来看,需进一步强化扩内需政策的精准性。消费端,可加大对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例如优化假期安排、扩大文旅消费补贴范围,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生产端,应继续推进产能优化,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长期而言,需构建更可持续的内需驱动模式。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拖累仍未结束,需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等举措稳定市场预期。此外,针对新兴产业“内捲”问题,需加强行业自律与反不正当竞争监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资源的浪费。
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能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发布,给市场注入了信心,有望形成“政策、产业、消费”的良性循环。短期内,消费补贴、以旧换新等政策将快速提振内需;中期新兴产业集群(如低空经济、量子计算)的规模化发展,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形成新增长极;长期: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如职业教育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如自贸试验区升级),构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10月CPI和PPI的同步改善,既是2025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标志,也为2026年乃至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依然维持中高速增长,给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保持30%左右,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因此,CPI、PPI同步改善释放出来的市场修复信号,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带来的长期政策利好,也为中国经济年底冲刺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有能力实现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