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会晤,在中国看来是多赢。
一是中美都是赢家。双方都是超大规模国家,国内治理一向是重中之重。美国政府关门打破历史纪录就足见内部治理难度之高。现在双边关系稳定下来,减少对抗和冲突,不仅可以免去对抗所消耗的资源,还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内部治理上来。二是中美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双边关系有很大的外溢效应。中美稳定世界就会稳定,国际秩序也能更好的运作。像美国在联合国提议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没有中国的配合肯定无法通过。
所以此次会晤取得的成果令中、美、世界都是赢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欧美媒体却都一致认为美国输了。这除了对特朗普本人的不认同因素外,不外乎是认为中国并没有付出什么真正的代价,却获得了美国实实在在的减税以及更多的让步。比如中国恢复对美国大豆的采购,欧美媒体就认为大豆本就是中国需要的,不过是把从第三方买的大豆转向美国。而且由于中国有了更多的卖家可选,还增加了议价能力。至于稀土,不过是暂缓一年,主动权仍然在中国手里。但一年时间美国根本无法建立稀土替代。特别是考虑到特朗普本人朝令夕改的性格以及美国政治“翻烧饼”追求眼前效益的特点,稀土替代是根本不可能的。
此外,尽管对双方来讲都是暂缓一年,但中国政治制度的高效和长远规划能力、民众的勤奋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远不是美国可比的。相对于美国,从成效上讲,中国赢得了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届时,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将耸立在美国面前。
虽然客观来讲,从具体成果来看,中美双方在会晤上互有让步,各有所获,双赢实至名归。不过从一些角度来看,欧美媒体所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第一,美国整体实力仍然居世界第一,还是超过中国。结果一场博弈打下来,双方平分秋色。但实质就是中国赢了。就如同朝鲜战争,中国国力远逊于美国却能最终打成平手,恢复战前的38度线,这当然是以弱胜强中国的胜利。
第二,这次中美对抗是特朗普执政后主动挑起的,而且是兴师动众,耗费巨大道义、外交和经济资源,也可称举国之力。但最终结果却基本上是一无所获,双方又回到起点。美国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当然是美国的失败,也自然是中国的胜利。
第三,中国是唯一一个对美国进行对等反击的国家。这和欧盟、日本、东盟等经济体屈服很不同。更重要的是,那些屈服的经济体最终接受的都是不平等协定,这和中国对打获得的对等协定有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屈服并没有获得美国更好的条件和对待,自身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保护。但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力,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与世界都不同的方式并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讲,当然是中国赢了。
第四,相当程度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特朗普对全球发动贸易战,并威胁各国不要报复和反击,否则将会加倍惩罚。在美国的实力和威胁下,中小国家不用说,只能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就是英国、欧盟这些国家也都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不报复和接受不平等协定。像英国脱欧后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大幅下降,它也再承受不了和美国关系的恶化。今天的欧洲已经不比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俄乌冲突令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大大提升,特别是安全和能源。为此欧洲只能在贸易战屈服以换取美国在安全上的支持。
尽管如此,各国心中的愤懑自是难平。恰在这时,中国横空出世,对美国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也是当今世界的唯一一枪,双方展开了空前规模史诗级的大战。在其他国家看来,这不仅仅是替天行道,替它们出了一口恶气,客观上也帮了它们。美国为了应对中国的反击,不但暂缓了对其他国家关税三个月,事实上还提高了其他国家的议价能力。假如中国也和欧盟、日本、英国等经济体一样,面对世界上的不公不义不但没有任何国家发声,只顾自己门前雪,它们受到的损害更大。
可以说这一役,不但凸显了中国的硬实力,还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许和尊敬。
第五,对未来中美战略博弈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一是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前一刻,特朗普重提G2,说明中国也赢得了这个对手的尊敬。以后美国要想再对中国出手,必然会思量再三。二是中美战略博弈以来,美国一直要求盟友或强迫其他一些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虽然整体上看,由于中国是世上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它们一直推延、虚与委蛇。但当中美博弈达到特定阶段,恐怕选边将不可避免,到时各国都要进行精心的利益算计,以两害取其轻,特别是对于胜负结果的预判最为重要。
但通过这一轮中美交手,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担当。这毫无疑问将影响未来这些国家的选择。总的看,它们要么有勇气对美国说不,保持中立。要么选择站在中国一边。
以此两点,都对未来中美战略博弈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此一战,颇有“打得一拳开”的效果。所以,从此次会晤的当下结果看,中美是双赢,但从更长远和更全面的角度来看,欧美媒体认为中国赢了也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