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迎来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二次立法会换届选举,特区政府更首次牵头举办“爱国者同心治港”选举论坛。此举旨在建立一个聚焦候选人政纲与能力的理性竞争平台,与过往“泛政治化”的对立形成鲜明对比。笔者作为功能界别论坛的主持之一,在此分享从台上留意到的现场情况及其积极意义。
论坛严格遵循“自我及政纲介绍→助选团打气→必答环节→抽签回答→总结陈词”的流程。此设计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旨在由浅入深、由广至专地全面考验与展示候选人的能力。在“必答环节”考核候选人对核心议题的基础掌握与政策准备;而“抽签回答”则考验其临场应变能力、知识广度及对突发问题的思考逻辑。
论坛提出的问题紧扣该功能界别的专业范畴与实际挑战,精准的议题设定,例如业界规管、人才发展、政策支援、“内联外通”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这确保了讨论内容与在场选民的切身利益高度相关。
笔者以主持人身份审视整个论坛,不得不提选民参与度的可视化提升,从一开始的被动接收,转变到后来的主动审视。在论坛甫开始时,即自我及政纲介绍和首次打气阶段,选民陆续入场,当时大部分人的神情仍在观察与熟悉环境,互动较少。
到了正式提问阶段,即进入必答及抽签环节时,随着问题逐渐深入,可清晰观察到选民身体语言出现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左顾右盼转为慢慢抬起头,专注凝视候选人,显示其注意力已被发言内容所吸引。到总结阶段时,许多选民听到候选人提出的见解还会出现微微点头的反应,并在总结后报以热烈掌声。这证明了候选人的论述成功引发了在场广泛的共鸣与认可。
过往的选举中,曾有选民表示因从未见过候选人,相互之间存在疏离感,使他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出建议。而这次立法会选举论坛使“爱国者治港”的内涵具体化为选民可感知、可评判的实体表现。由于候选人必须在论坛上就具体专业问题作出承诺与解释,其当选后的问责基础将更为牢固。选民可清晰追溯其竞选承诺,这强化了未来议员对业界负责的约束力,确保业界声音能准确传递至议会。
透过这个平台,选民得以更全面认识候选人,候选人则必须直接面对业界的检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确保了未来立法会的功能界别议席,能够由具备专业能力、服务热忱并获得业界广泛认可的爱国者担任,真正实现“优质民主”与“有效治理”的有机结合。
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标志着香港选举文化迈向成熟。候选人之间虽然立场各异、见解不同,但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就事论事的态度。这种良性竞争源于“爱国者治港”原则提供的政治基础——当所有参选者都以香港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时,政治讨论便能回归实质内容,聚焦于如何更好解决问题、服务市民。
台下选民的反应印证了这种新气象的受认可程度。从最初的观望,到过程中的投入,以至最后的由衷掌声,显示这种注重政纲与能力的选举方式,真正满足了选民对优质民主的期待。
我相信,在“爱国者治港”原则指引下,香港的立法会选举正在开创更加理性、务实、高效的新格局,这对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无疑是最有力的保障。
武汉市港区政协委员、前《东张西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