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立法会选举投票日还有不足两个星期,如今选举已进入最关键的阶段。从过去一个多月的竞选情况来看,这次立法会选举从多方面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鲜明特征。新选举制度设计之下,确保了选举的公平、公正性,吸引了更优秀、更有担当的人参选;高质量的选举论坛,告别以往的“泥浆摔角”式的恶斗,为候选人搭建了一个以理性、担当、抱负为核心的能力展示舞台。这样的立法会选举,重塑了新的选举文化,为什么是高质量民主选举提供了“香港范本”。
第一,新选制设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都会同意,如果回到2021年以前,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政党支持的年轻人,基本上很难有条件与其他候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这未必是因为年轻新人的个人能力或热诚不及他人,而是由于旧选举制度很多时候更重视“场外因素”,例如候选人的政治阵营、人脉、言行的“出位”程度等等;而到了实际选举结果,亦往往由于政党动员选民按策略投票或配票,而容易将没有背景的候选人“筛走”。这种参选门槛高又鼓吹“抱团对抗”的选举文化,往往在选举开始前就已劝退了不少人。
制度设计让“能者上”
但新选制的制度设计之下,所有候选人只要符合爱国爱港标准,真心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不论年龄、不论背景、不论资历,一样有资格竞逐立法会议席。从这个角度而言,新选制其实是欢迎更多五光十色的爱国者进入立法会,并且鼓励候选人凭借个人的“硬实力”“真功夫”分出高下。事实上,新一届立法会选举也确实体现了“区区有竞争,界界有得选”的景象:合共161份提名表格,3个界别、90个议席全数出现竞争,地区直选中只有不足三成是“老将”,有多个选区全数由“新丁”上阵,参选的不仅有社福机构主管、大型企业前高层、运动奖牌得主,更有超过两成是女性。
如此多元化的光谱构成,是新选制下才有的特色。“爱国者治港”绝不是“一言堂”,相反,新选制的目的是吸纳更多有担当、有才干、有抱负、年轻有为的爱国爱港者进入议会,让“能者上”为香港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第二,选举论坛成为充分展示能力与政纲的平台。今届选举的选举论坛由政府牵头举办,连续举办20日,选委会界别、10个地方选区、28个功能界别都各有专门的场次,而且论坛还会根据候选人人数来划分时长。这就令今次的选举论坛不会碍于时长和成本而对候选人造成太多限制,确保所有人都有足够时间表达意见,并让选民有更多资料判断每名候选人的质素。
在过去十来日的论坛上,市民看见各候选人围绕各自的政纲,对不同议题的见解展开理性辩论,紧紧围绕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促改革,围绕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政纲论高低、以能力决胜负、以形象争认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看到每位候选人都把握机会阐述不同界别的诉求、地区关注的问题,即使有候选人本身是专业人士,也没有表现得“高高在上”或“离地”,而是尽可能贴近基层,反映民意。
个中原因,正是因为这次选举从制度设计上便要求所有候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争取选民支持,每名候选人都要费尽心思就各区各界市民的不同诉求提出自己的方案。正因如此,候选人才能真正站在香港市民的立场思考政纲,而不是依赖空洞的口号来取悦支持者。
竞选论坛令“优者胜”
第三,新选举文化展现出一场君子之争。过去的选举论坛基本上无一不被反中乱港分子所骑劫,他们在论坛上发言的重点不是政纲或政策建议,而是将所有精力放在泼污水,靠言语攻击、侮辱对手。过往甚至还发生过有不同候选人支持者的大打出手、还袭击到场警员的闹剧。
这次选举论坛的候选人之间则构筑起一套理性沟通模式,就大大小小的民生、经济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是因为新选制下,所有候选人都是爱国爱港的“香港队”,即便是竞逐议席的对手,也建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是以自然没有了过去那种要斗个“你死我活”的思维。
就比如早前的地区论坛中,有一名候选人在讲解政纲时突然晕倒,当时在场其他候选人与义工立即上前搀扶并提供帮助。虽然该候选人无法继续参与论坛,但主持人仍以秉持选举精神为由,在后续环节讲述其名字。这种“选举有温度、竞争见格局”的环境,在过去香港的政治环境中可谓无法想像,也说明现在香港的民主实践,已跳脱了“内耗式对抗”的选举文化,而转为重视高水平良性竞争的新风气。
新选制不但激发了香港更高质量的民主活力,更为选民提供了更精彩的竞选范式和更多的选择。在各区和各界别出现“大洗牌”的情况下,过往曾有的“躺赢”将不复存在。不论“新丁”“老将”,市民都一律以同样的标准看待,进而确保这次选举能优中选优,令“优者胜”,选出史上最高水平的立法会,并推动香港更进一步迈向由治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