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2025立法会选举/高度竞争比拼实力 助力培育政治人才\卓 铭

2025-11-26 05: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展现出高度竞争性,其意义既在于打造优中选优的新选举文化,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理性、系统、公开的竞争环境,也为香港塑造了一个培育高质素政治人才的摇篮。通过各场选举论坛和见面会,候选人除了得到向公众阐述自身政纲、服务社会热诚的机会外,选举的高度竞争性也在推动他们持续优化政纲、深入接触选民,才能在一众有实力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这意味香港的立法会选举不仅仅是一场四年一度的全港性政治活动,更是长远培养、识别政治人才,提升议会议政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竞争是选举的核心元素,以往旧选制也有竞争性质,为何说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可以培育出高质的政治人才、旧选制却无法产生香港真正需要的议员?这可以分作三个层面来具体分析:

  提供展示能力的全方位平台

  第一,新选制为候选人提供了一个系统阐述政纲、服务市民理念的平台。今次立法会选举的其中一个特色,便是每名候选人都获得了大量可以直接面对公众的机会,这不同于一般的设立街站或单对单地处理街坊诉求,而是在一个更大型和公开的舞台上,有系统地向选民以至全香港市民讲述自己的政纲和从政理念。例如选举论坛中,清晰分成四个环节,候选人先要以三分半鐘介绍自己的政纲,再来则要以即场应变的方式应对主持人的提问,跟对手展开直接辩论和跟进发言。

  没有了以往斗“声大夹恶”、人身攻击等手段的干扰,每名候选人的政纲究竟有没有说服力、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回答问题是答非所问抑或直击要害,全部可谓一目了然。面对来自主持人、对手、选民三方的压力,要求候选人必须“做好功课”,对于真正高质素的候选人,这是能够向社会展现自身能力的绝佳机会,让市民得以亲眼看见其“真材实料”。因此,在十多场选举论坛上,各候选人就不同的民生经济议题积极发表意见,极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这个着重理性较量的平台上,若有人继续沿用过去那套敷衍或是开“空头支票”的做法,只会被淘汰。

  第二,新选制的充分竞争要求候选人必须亮真招、展实力。今次选举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3个界别、90个议席全数出现竞争,换言之,没有人能够“躺赢”。想要得到选民的支持唯有一途,便是以实力证明自己优于对手,亦即需要提出更优秀、更可行的政纲,以及更具备大局观和宏观视野。

  很多人都留意到今次选举论坛提出的问题不再仅限于一地区一界别,更包括对未来香港宏观发展层面的思考。例如如何巩固推动香港航运业发展、如何改善房屋政策、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资金、加快经济转型等等。这些问题要求候选人不但要有所属的界别的微观观察,还必须有针对香港整体发展方向的宏观蓝图。

  立法会议员不但需要支持、监督特区政府施政,更需要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是香港社会对立法会的期望,也是站在“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的当刻,立法会必须担当起的角色。房屋、教育、航运、青年问题是港人最关心的议题,候选人要证明自己有能力、有热诚服务香港,就必须就这些关键问题亮出底牌,展现“硬实力”。

  形成培育人才的“香港模式”

  第三,新选制催生出培育德才兼备政治人才的土壤。过去一段很长时间,香港的政治人才都面对数量少、年龄大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往的选举充斥着政治斗争,让不少人视从政为畏途。但在新选制催生的新选举文化下,政治事业重新成为了一种高尚、可以实现有志者政治抱负的事业。

  在今次选举中,我们可见大量爱国爱港的年轻人和“新丁”热情投入,当中不乏高学历或专业人士。而透过激烈的竞选过程,让选举本身成为了一个物色和培训新一代爱国爱港政治人才的平台,年轻人有更多的途径投身政治事业,也变相鼓励越来越多有志向和有才华的人加入爱国爱港阵营,让“爱国者治港”原则得以薪火相传,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当爱国者中的能者能够脱颖而出,管治团队的治理能力不断得到优化,议会的议政能力持续获得提升,即说明了高质量民主底下良性竞争的真正价值。新选制让161名候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展开一次公平、公正的竞争,让选民优中选优、强中选强,令香港社会有充分信心,相信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必能展现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民主实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