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2025立法会选举/新选制激发民主活力 良性竞争唤醒选民热情\卓 铭

2025-11-27 05:02: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八届立法会竞选活动进入关键阶段,候选人拚政纲、拚水平、拚能力,竞选论坛展现理性、高质量的辩论,都令人耳目一新。“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新选制,不但重塑香港新选举文化,更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关注、参与选举的热情,形成“选举有我一份”的社会氛围,为推动香港由治及兴注入了强劲的民主动能。

  新选制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了过去立法会选举“泛政治化”的困局,将竞争的焦点拉回“为民服务、为港谋发展、为国家作贡献”的核心议题上。候选人不论是来自什么界别,其政纲都紧扣香港市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从为增加房屋供应建言献策,到为青年向上流动创造机会;从加快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到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创新科技应用场景;从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分配,到为出生率低迷提供破解之策;从积极对接“十五五”规划建议,到香港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种“议题为本”的竞争,让选举回归了民主的本质:选出真正能代表民意、解决问题的议员,让立法会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这令广大选民有更大理由关注选举,并更积极地运用手上一票选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议员。

  每一票都举足轻重

  选民对选举的热情来自几个方面。首先,这次选举的多元竞争,体现在当选机会的不确定性上,161位候选人竞争90个席位,候选人数量超过了上届,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地区直选51人竞争20个席位,当选率不足一半。功能界别选举60人争夺30席,每一个席位都是竞争激烈,没有人能够“躺赢”;选委会界别选举50人争夺40席,得票最少的10人将被淘汰。这是良性的竞争,究竟哪位候选人能够脱颖而出,就看其各自的实力─拚政纲、拚政绩、拚选举论坛的临场发挥及平时的拉票表现。“人人无把握、个个有机会”,每一票都举足轻重,多一票就可能改变选举结果,这种当选的悬念既绷紧了选情,也大幅提升社会关注度。

  其次,今届候选人的结构可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覆盖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既有深耕香港数十年的资深从政者,也有年轻的科技创业者;既有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士,也有长期服务地区的代表。这种多元性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进入立法会的视野,也丰富了市民的选择。为了更贴近民意,候选人与选民的互动更接地气,除了参与选举论坛,更走进屋邨、商场、学校,与市民面对面座谈,听取柴米油盐的烦恼,记录衣食住行的诉求。这种交流有助选民更清晰了解各候选人的主张志向,也推动了社会对经济民生问题的深度思考,这种“辩论出共识”的过程,正是民主活力的凸显。

  事实上,连日来社会各界积极呼吁选民投票得到热烈响应,亦印证今次选举的关注度与社会动员力大幅提升。公务员团体纷纷响应行政长官李家超踊跃投票的呼吁,大企业、大机构主动为员工投票提供半天假期,商场街头到处张贴选举海报横幅。在这股热潮中,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发起“投票有着数活动”,回响热烈,应者云集,由饮食界扩展至航空、旅游、珠宝、交通、能源等各行各业。有统计显示,本届选举期间,市民踊跃观看政府举办的选举论坛,社交平台上“立法会选举”相关话题的讨论持续炽热,不少年轻人主动在网上分享候选人政纲,呼吁身边人积极投票。

  市民从旁观转为参与

  这种参与热情的背后,反映市民对新选制的热烈支持、对第八届立法会的殷切期待。选举不是少数政治人物的专利,而是全港市民齐心协力将香港家园建设得更好的行动。选举不仅是将什么人送入立法会,更要让当选者成为政府与民间的桥梁,将市民的合理诉求转化为可行的政策。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投票是行使公民权利,更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力量。这种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大大提升了选举的参与度,让香港社会形成了“共同为香港未来发声”的良好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香港团结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香港社会对今次选举的热情持续高涨,特区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市民投票的措施,例如康文署部分设施在投票日前后免费开放、为景点门票提供优惠、向已投票的选民派发心意谢卡等等。同时一众商户亦一呼百应,自发安排向已投票的选民提供选举日优惠,包括向出示心意谢卡的顾客提供优惠,四大商会亦会于今日公布鼓励投票的具体措施,其中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就已预告,旗下会员将提供食肆免加一、免茶介等优惠。

  香港的民主由宪法和基本法赋予,是中央送给香港的珍贵礼物。第八届立法会选举的实践证明,新选制不仅能保障“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贯彻落实,更能激活民主的真正活力,让选举回归为市民服务的初衷,让立法会成为推动香港发展的“动力舱”和“加速器”。“你的一票,非常重要!”历史将铭记:12月7日不仅是选举投票日,更将成为香港推动良政善治的新起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