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三所医学院花落香港科技大学,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是香港医学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让这个国际都会在港大、中大之后,增添第三所具世界级水平的医学院,为国际学生来港升学提供多一个优质选择,也有助香港更好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整体部署。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表示,医学院团队已具雏形,目前已经有6位临床教授加盟,对招揽教学与科研人才充满信心,并将展开全球招聘工作。至于医学院日后的收生背景,首阶段预计以具生物科学基础的学生为主;随着医学院不断发展,亦希望吸纳其他领域的学生,例如具人工智能、工程、数据科学等背景,科大已就此制订相关计划。
目前香港拥有两所享誉国际的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中大医学院─在国际大学医学学科排名中长期位列全球前列、亚洲领先。本港医学教育根基深厚,第三所医学院最值得期待之处,正在于“错位发展”:不是简单覆製既有模式,而是善用科大在科技与科研上的优势,补上医疗科技与跨学科创新的板块。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指出,科大医学院的策略定位清晰,强调医疗与科研深度融合。政府亦留意到科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脑神经科学等范畴的科研成果,相信有助香港应对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及医疗人手短缺等结构性挑战,并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众所周知,科大校长叶玉如是阿兹海默症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担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并曾在国际药厂任职,兼具科研、产业与政策视野,相信有利科大筹办医学院时“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在脑科学等重点领域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研究重镇。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从这一视角出发,科大以四年制第二学位(Graduate Entry)课程收生的安排,有助吸纳全球知名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特别是与生物医学、工程及数据科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
笔者曾于2024年10月在立法会就本港设立第三所医学院提出建议,当时参考了新加坡成功建立医学院的例子,倡议在香港开办四年制“美式”医学学位课程,让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毕业生有机会修读,从而在较高学术与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本港医疗研究及创新能力。现时科大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方面具备优势,结合国家大力推动生物制造与医疗科技的方向,相信有条件培养更多生物制造和医疗创新领域的顶尖毕业生。
也许有人会问:香港只有七百多万人口,是否真的需要三所医学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至少要从两个层面思考。第一,若香港希望在未来社会及经济发展中,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素及创新能力,就不能只以“七百多万人口”作为上限,而是要以千万人口规模来设想就医市场的需求,包括本地人口老化、旅客及专业人士来港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医疗需要,以及内地居民来港就医的潜在增长。从这个角度看,预先布局多一所医学院,是为未来预留空间。
第二,就医市场的视野,应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约8700万人口。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愈趋成熟,区内人员流动日益频密,区域居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香港在国际医疗体系中的标准、专科实力与科研平台,若能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形成良好分工与互补,将有条件把服务对象由单一城市扩展至整个区域。配合大湾区一体化持续深化,香港有条件把“医疗旅游”与高端医疗服务结合起来。笔者早前曾建议特区政府向中央争取研究试行“医疗签证”安排,吸引持有医疗保险的内地病人赴港光顾私家医院,在不压缩公立医院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具香港特色的国际医疗服务,逐步打造先面向大湾区、再辐射整个亚洲以至国际的医疗旅游枢纽。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医学院的筹办与发展,不仅关乎医疗资源的增加,更体现一个城市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也是培养顶尖医疗与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需要更多专精科研人才和高质素创新项目,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三所医学院的见雏形,正是香港在新阶段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动自身医疗与创新动能升级的重要契机,从而发展成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